h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年份 xx xx xx xx xx 题型 选择题 选择、非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题号 8AB、12(1)(3) 2、5A、6AB、 13(1) 6D 11(1)(2)(3) 3B、4ABD 12(2)① 4、7 12(1)、14(2) 涉及内容 分值 物质的组成;物质1+2 的构成、离子符号 元素的概念;物质的组成;微粒的基2+0.5+1+2 本性质 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原子、分子、离子3 符号的书写 微粒的基本性质、2+2 元素 原子结构示意图 1 微粒的基本性质;2+2 单质、化合物 原子结构示意图;1+1 元素 ,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物质的构成、元素、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离子等,是遵义中考的必考内容,近几年分值在2~4分,微观粒子及符号所占比较重,xx年重点考查了微观粒子的变化、符号的书写及物质的组成,预计xx年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及符号、宏观物质的组成,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题型进行考查的可能性极大,分值在2~4分。
,知识网络)
h
h
,考点梳理)
微粒的性质
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分子__、__原子__和__离子__。 (1)常见的气体由__分子__构成,而稀有气体由__原子__构成。 (2)常见的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固体单质由__原子__构成。 (3)常见的盐由__离子__构成。
2.微粒的性质
(1)__质量__和__体积__都很小。
(2)微粒是不断__运动__的,且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__越快__。 (3)微粒之间有一定的__间隔__。 3.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1)实验装置
(2)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h
现象分析 实验操作、现象及分析
h
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烧杯A中滴入酚酞溶液,形成甲溶液,然后向甲溶液中滴入几滴浓氨水 续表
实验操作 将烧杯C(甲溶液)和盛有浓氨水的烧杯B用另一个大烧杯罩住 (4)实验拓展
①B、C两个烧杯罩在一起,烧杯C中的溶液变成红色,而烧杯B中的溶液不变色,说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的分子运动的__速率__不同。
②浓氨水中的微粒能很快进入烧杯C中,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实验室保存浓氨水时应该密封保存。 ③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显碱性。
原子和离子
1.原子
(1)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构成
??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原子核(带 正 电)?
? 中子 (不带电) ??
子?
?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烧杯A中溶液__变红__ 氨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现象 烧杯C中溶液__变红__ 现象分析 氨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实验结论:__分子是不断运动的__。
注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原子核__上,相对原子质量≈__质子数__+__中子数__。 (3)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原子结构中,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②应用
原子分类 金属原子 非金属 原子 最外层 电子数 一般<4个 一般>4个 8个(氦为2个) 得失电 子趋势 __失电子__ __得电子__ __不得不失__ 化学性质 不稳定 不稳定 __稳定__ 【特别提醒】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1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
12原
子
质
量
。
即
某
原
子h
的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