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治理一体化 决策支持智能化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城乡发展“规划治理一体化”的核心决策和管制依据。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利用新技术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已成为实现智慧规划的重要支撑。同时,自然资源部也要求,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空间治理工作同步扎实推进两个平台建设。 01
总体思路
清华同衡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城乡全域数字化、规划监管智能化、治理工作网络化三方面相互支撑,形成空间管理手段完整体系。
利用需求研判(Demand driven)、数据融合(Data fusion)、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决策支持(Decision support)、动态反馈(Dynamic feedback)的5D新技术体系,为数据采集、规划编制、成果实施、监测评估、预警预报各个阶段的工作提供智能化支撑,多方位地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施的效率、监测评估预警的及时性及公众的参与度。 02
技术架构——三库六图六应用
在AI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三库六图六应用”的总体技术架构,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两大平台,实现空间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支持。
总体技术架构 1
三库
数据库: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包括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等全过程的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以标准为依据,丰富和完善现有数据资源体系(一基三普一调现状数据;不同类型规划数据;审批、监察业务数据;工商、交通部门数据等),充分融合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社会大数据,并进行持续更新。
指标库:
分层分级设计、构建国家-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指标。将部级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地方化、特色化,使各省市县可以根据行业指标基本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定位、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灵活增减设计当地指标。
模型库:
包括规划辅助编制、监测评估模型体系,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数字化编制、评估及实施管控,具体为空间分析模型、遥感解译模型、资源环境评价模型、人口及产业预测模型、功能网络识别模型、设施评估与选址模型、城市运行仿真模型等。清华同衡在国土空间及城市规划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为模型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六图
以数据库、指标库和模型库为基础,实现多维专题数据空间化的管理、表达和使用,构建现状一张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张图、监督一张图、监测一张图和预警一张图,作为支撑相应业务需求的分析或决策基础。 3
六应用
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及知识技术支撑,开发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辅助审批(查)、用途管制、监测评估预警、承载力监测预警和公众服务等六大应用,从服务区域及城市发展大局、服务决策需求入手,提升完善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增强规划评估、实施监测、预测预警、模拟推演、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智能化服务能力。
辅助编制应用:
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科学的规划流程,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规划底板数据处理、双评估、双评价、三区三线划定、要素配置等辅助工具和服务功能。
辅助审批(查)应用:
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批工作。提供规划成果质检和辅助审查服务,快速检测规划成果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规范并提升规划成果质量及规划成果管理。
用途管制应用:
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工作。基于项目选址模型和项目合规性检查规则等,辅助重大工程项目选址,辅助用地预审、用地计划等项目合规性检查和协同审批等,促进业务协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实施要求。
监测评估预警应用:
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监管工作。构建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专项评估及预警模型,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展开长期监测、定期体检、问题识别和及时预警,为空间精细化治理和规划动态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承载力监测预警应用:
服务于本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整合集成或接入各有关部门单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数据,实时动态融合,并据此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监管、分级预警、动态评估及决策支持。
公众服务:
面向社会公众,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信息渠道,提供国土空间规划的公共服务,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反馈双向信息交流,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公众的参与度。
平台建设示例(部分):
03 结语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清华同衡长期扎根城乡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对于空间治理政策、城市发展、高质量城镇化发展趋势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国内甲级规划院中首家成立的专业大数据与信息化产品部门,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长期践行走数据化之路,将自身长期积累的空间规划与管理经验提炼为高价值模型工具与产品,利用海量多源信息辅助空间规划和城市管理,重点研发了一系列空间、产业、人口、交通、设施、住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园区新区、都市圈等关键领域的模型工具与信息化平台,以“规划治理一体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为部委、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提供智慧化业务工具与能力,持续服务中国高质量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