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第七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课题名称]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明确“认知、智力、知识、智育”几个关键词的概念。 2、掌握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教学重点]
重点: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难点:智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 [教学课时]
17课时(5课时理论,12课时实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认知能力与智育 一、导入部分
复习旧知识: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育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个体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既要发展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又要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在幼儿阶段,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培养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入手,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本章纲要: 1、认知的概念,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 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 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 二、内容揭示 1.认知
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认知活动的水平即认知能力。
2.认知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甚至是胚胎时期。他所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年
龄阶段理论,对教育和教学理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感觉和活动来适应环境。他们用手抓物体,视觉、听觉、触觉等能与动作配合。他们也能够预料到一些行为的后果,例如知道敲击物品会发出声响。婴儿8、9个月时,物体如果在他的视线内消失,婴儿不懂得去寻找,但当他接近1岁时,把他眼前的物品藏起来,他已懂得去寻找,这就说明他已知道物体仍然存在。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婴儿已能觉察到可以靠自己的行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例如,如果前面有障碍物挡住去路,婴儿就会懂得绕道而行,显示出智力活动的萌芽。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测周围的事物,即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一切事物,不能够从别人的观点或角度去看问题.另一方面,幼儿会靠直觉来认识外界的事物,并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进行思维活动,如幼儿处理数字信息时,常伴有手的动作或出声言语等.认知的主要发展是能够运用语言、符号、图画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能够通过游戏来模仿见过的人或重演经历过的事。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出现了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他的思维是可逆的,并且形成了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摆脱了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认为,以上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顺序不会颠倒,也不会省略。对于每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他们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是不一样的,但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样的。
3.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创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事实上,判断幼儿知识的指标,往
往也是判断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指标。它们互有联系并互为因果,但却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或认为后者会自然导致前者。
三、内容强化 1.智力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构成智力的各个成分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它们不是互不相关、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机械的相加,相反是互为必要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所以,幼儿的智力发展是指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成分或要素的发展。
2.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智力和知识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间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研究发现:智力高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掌握的知识也就多;而知识丰富的孩子,智力发展比较好,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得更迅速。
然而,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具有相同知识的孩子,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的聪明才干,往往是很不相同的。智力水平高的孩子,不仅能迅速而广泛地吸取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教幼儿认识水的特征,让幼儿知道水是流动的、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并且有浮力等。这些都是关于水的知识。当教师提出如果一个乒乓球掉进了无水的缸里,在伸手拿不到的情况下,怎样把它取出来时,有的幼儿不知怎么办,有的想找小棍,而有的幼儿就能开动脑筋,想到可以往缸里放满水,因为水有浮力,这样小球就可以漂起来,就能够拿到了。这种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智力。可见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如果有知识不会运用,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不会发现
和创造,无异于一个材料仓库。只有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才能造就杰出的人才,才能把知识变成智力。
3.智育
幼儿智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幼儿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幼儿智慧的教育。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在幼儿阶段,智商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四、反思部分
(一)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生理的发展和成熟,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
幼儿期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研究表明:幼儿3岁时的脑重相当于成人的2,3,7岁时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大脑皮层细胞的分化在幼儿晚期已基本完成。由此,婴幼儿时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的迅速发展,为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供了生理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智育的必要性
从幼儿认识发展的情况来看,注意、记忆、想象等都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差,其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对事物的认识多半是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发生的,缺乏主动性;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不能认识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常有一些错误认识。对此,则需要成人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育,使他们能正确认识事物,了解现实,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促进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