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 日期:2007-02-14
一、“十五”时期供热发展回顾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二、“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负荷预测 (一)能源供应分析 (二)建筑面积预测 (三)规划热负荷 四、“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方案 (一)总体规划思路 (二)规划方案 (三)能源供需平衡 (四)重点项目 (五)环境效益分析
五、“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发展重点工作 (一)加快大型热源建设,发展城市集中供热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二)实施供热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供热结构 (三)推进供热节能改造,实现供热节能降耗 (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六、“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强化供热规划控制,确保供热有序发展 (二)落实项目政策资金,推进项目按期实施 (三)加强供热危机管理,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四)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促进供热行业发展 (五)调整理顺供热价格,建立联动调价机制 (六)转变供热管理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前言 供热是保障北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科学合理规划供热建设和发展,对于提高供热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改善大气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为北京市“十一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力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将发展与挖潜节能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保障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并与《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提出了供热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供热事业发展的规划方案、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十五”时期供热发展回顾 (一)基本情况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十五”时期是北京供热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供热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促进生产、环境治理和保证居民正常工作、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五”时期,北京市供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新的供热局面。
截止到2004年底,北京市各种供热方式所占面积及比例详见表1—1。表1—1北京市各种供热方式统计表 “十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网集中供热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管网集中热源能力从2000年的4198MW,增加到5745MW,增长了37%;北京市城市热力网集中供热面积由2000年底的5012万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8487万平方米,增加了69%;供热管网总长由2000年底的360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620公里,增加了72%,已在市区三环构建成环形干、支网络,基本具备了向中心区全方位供热的条件,并形成了科学、安全、稳定的供热运行保障体系。 “十五”期间,全市区域锅炉供热及远郊区县供热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市区域锅炉供热面积已达32563万平方米,比2000年15118万平方米增长了115%;远郊区县2004年供热面积已达到8710万平方米,是2000年的2.5倍。 “十五”期间,环保型及清洁能源供热为北京的大气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燃气供热规模已居全国之首。2004年北京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9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存在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热用能日趋紧张
“十五”期间,北京没有新建大型集中热电联产项目,致使原有热电联产热源已满负荷,热源建设已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热源供应与采暖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热源日趋紧张。
北京供热用能是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并依赖于外埠供给。2004年—2005年采暖季北京天然气的紧张,使城市供热用能问题凸显,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能源价格呈上涨趋势,城市供热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多重压力。 2.设施配置极不合理,供热资源浪费严重
北京的供热是以单位后勤部门为主的运行管理体制,在全市3894个供热单位和5346处热源中,90%的供热单位和供热设施分散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掌控着北京近60%的供热资源。高度分散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全市供热资源管理分散、设施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3.供热设施年久失修,安全保障能力下降 由于供热体制改革的滞后,特别是热价未理顺、欠费问题严重等原因,致使供热单位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设施改造投入不够,设备年久失修老化,跑、冒、滴、漏严重和热能浪费现象突出,冬季供热设备事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供热安全保障能力日趋下降。 4.运行管理效率低下,供热节能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全市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55%—6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25个百分点;燃气锅炉平均运行效率8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差距明显,节能潜力很大。
5.供热发展疏于管理,热源建设盲目无序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天然气利用的分散性,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指导下,天然气大量用于局部、分散的采暖,而在新建供热项目的审批中,项目规划审批与供热管理存在相互脱节现象,致使全市的供热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行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业规划指导,供热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6.供热体制改革滞后,供热市场尚未形成
现行供热的福利体制,造成用热主体和交费主体分离和错位,使欠热费问题日趋突出,供热企业运行与生存面临危机。现行采暖计费方式,热费与热量消耗无关,使供热单位、采暖用户、建设开发商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供热节能机制,制约了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90%以上供热主体非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供热价格长期未能理顺和供热法规建设的滞后,使北京供热市场化的条件尚不成熟;供热运行质量、安全、服务的规范与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将制约供热行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以建设部关于“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为指导方针,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坚持节能优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供热体制。 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区与郊区发展,把促进供热行业全面发展、提高供热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供热需求放在重要位置。
调整供热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挖掘现有设施能力,推进供热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北京市供热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供热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