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艺术研究
彭兆荣
【摘 要】人类学与原始艺术的缘分是天然的,这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文明背景,决定了“艺术”无论在“名”或“类”上都差异甚殊;而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在“原始主义”的语境中切入,而“原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由欧洲中心的“话语”所制定的无法开解的“结”,这也促使人类学家进行各种反思性的实验。在今天可能出现最大的误区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与区隔,然而,在人类学家眼里,二者是一体的。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10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原始艺术;技术 ■文 化
“名”与“类”的分说
我们今天通用的“艺术”(art)是一个西来概念。雷蒙德·威廉姆斯在《关键词》里将“艺术”区分为“有用的”与“审美的”;前者指“工艺”,后者指“艺术”。*Williams, R.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P42.这不是他在定义上的问题,而是欧洲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便出现一个巨大的误区:“有用的”“不美”,“美的”则“无用”。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美术”(Fine Art)这一术语出现在18世纪中叶,指的是非功利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与建筑等。*贾晓伟:《美术二十讲》,编者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然而,“功
利”一旦被置于历史的语境,困境便显现出来,这种困境几乎到了没有化解的余地。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定义的问题。“艺术”的“美/用”区隔从古希腊就开始,“结”也就结下了;因为艺术本来就不是那样的。二,语境的变迁。“在欧洲,‘艺术家’这一概念曾用来描述任何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了16和17世纪,根据古希腊的宇宙观,‘七艺’指的是得到古希腊创造女神(缪斯)掌管并称扬的技艺:历史、诗歌、喜剧、悲剧、音乐、舞蹈和天文学。”*[英]罗伯特·莱顿:《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李修建编选)“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4—5页。因此,要准确地定位和定义“艺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比较而言,在中华文明的体系中,“艺术”呈现另一种景观。“艺”(藝)在汉字中归入“草族”,从草。甲骨文有多种图形,*王心怡编:《商周图形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40页。均作“埶”。其中 (生),表示幼苖生长;(执)表示一个人张开双手在劳作。本义为种植草木。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代表“技”。白川静释:藝,会意。“藝”之声符为“執”。古文字表示双手捧持苗木,表示栽植苗木,或加入“土”,更明确地表示将苗木栽入土中。“藝”亦义指技巧、技艺。*白川静:《常用字解》,苏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说文解字》:“艺,种也。字形采用坴、丮。会意,像手持种苗而急于种植。”《诗 ·齐风 ·南山》:“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孟子· 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其中“树艺五谷”指教会人民种植庄稼的本领。“艺(藝)”从形态到意思都表示种植、培育草木庄稼的方法,并由此延伸到手艺、技艺、术业等范畴。赵诚将“藝”类归在“祭祀”中,认为这个字形既有
象人种植之形,为树艺的本字。卜辞用作祭名,为借音字,但不清楚这种祭祀的方法和内容。*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5页。以“巫—舞—藝”于祭祀之判断当不意外。换言之,中国的农本性质决定了“艺(术)”的农作特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传统以“社稷”代替“国家”是一件值得探讨的“藝術”。“社”即崇拜和祭祀土地(土地神);“稷”即粮食(谷神)。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所以最为重要的思维、认知、经验、知识、技艺皆不能离开这一根本。“藝”亦以为证。故中国的“藝術”必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向外延伸,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宗教以及文化的纽带关系。“社稷”的至上要务是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即祭祀。商代非常注重祭祀,周代商后继续坚持国之形制。从目前可知的殷墟卜辞中,大量与祭祀粮食、丰收乃至国家的内容。陈梦家发现,卜辞中的“受年”与“受禾”,以及“年”与“黍”、“秬”(应不稻)、“鬯”(既是黑黍,也是古代祭祀用的酒)等常连用,说明国家重要的祭祀是为了五谷丰登。另由于农业与水的关系密切,所以卜辞中也有大量与祭雨、求雨有关的内容。而所有这些与都与我国的“藝術”渊源建立起了艺术发生学上的关联,包括田作、农具、时令、节气等。*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十六章“农业及其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以此观之,“艺术”之名之于中西方完全不是一回事。“名不名”,则“类不类”。艺术亦复如此。人类学擅长于分类研究。人类学对分类的重视早在1903年出版的涂尔干和莫斯合作的《原始分类》中就已展现。他们认为,对于一个精致和精细的社会,分类不啻是其表达的依据。*Durkheim, E. and Ma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