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技术浅析
刘显杰
(玉港项目部 广西 博白 537617)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地下室 后浇带 施工技术
0 引言
随着高层建筑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高层主楼与裙房间之间的高差,超长(即超过温度伸缩缝间距)结构或大柱网结构不断出现, 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和泵送混凝土工艺的应用 ,使结构沉降不均匀及温度收缩产生的裂缝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其中高层主楼与裙房间不均匀沉降对建筑危害最大,由于高层主楼与裙房高差显著,上部结构荷载分布不均匀,导致基础发生过大的不均沉降,轻者引起房屋墙体开裂重者引起房屋结构局部或整体倾斜,甚至倒塌;其次是温度收缩产生的裂缝,虽然这类裂缝属非结构性裂缝 ,一般不影响构件承载力和结构安全 但却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 若出现在地下室则容易导致渗漏等问题。
为了解决因功能需要超常规设计高层主楼与裙房间的差异沉降、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构件温度应力等问题,设置后浇带是防止高层主楼与裙房间的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危害和减少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后浇带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后浇沉降缝,用于消散主、裙房之间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应力,二是后浇温度缝用于消散由于温度变化或大体积浇筑混凝土温度聚集引起的引力, 三是后浇伸缩缝它利用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的特性, 释放早期收缩应力 ,以减少混凝土因温度变化而收缩。以上情况设计上的考虑固然重要, 但实际施工时更要予以足够重视, 一旦处理不好 ,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还会给结构留下安全隐患, 并影响结构构防水效果。工程实践证明往往是留一施工缝可同时满足多种用途。 本文结合某地下室工程施工实例, 就后浇带施工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1 工程概况
金领公馆·住宅楼,位于怡宾路与悦宾路交叉口的东南侧。建筑面积21825.40㎡,地下2层,地上30层商用住宅为现浇剪力墙结构。地下室单层建筑面积为1430㎡,地上单层建筑面积632.18㎡,由于地下室面积大,设计要求主楼与裙之间设置1000mm宽沉降后浇带,中部从地下室到主楼各层设置1000mm宽温度伸缩后浇带。因此后浇带施工成为整个地下室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2 后浇带施工
2.1后浇带留设措施
1)地下室底板防水后浇带留置保护措施
地下室底板增设集水井防水施工(图1)→底板底层钢筋绑扎→后浇带两侧钢板止水带下侧先用短钢筋头(钢筋间距400)与板筋点焊→绑扎快易收口网于钢筋头上, 快易收口网放置在先浇混凝土一侧(图3)→钢板止水带安置→钢板止水带上侧短钢筋头点焊及绑扎快易收口网于钢筋头上→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余浆清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图2)。
后浇补偿收缩砼-40×400止水钢板快易收口网垫层砼防水层细石砼保护层填缝材料结构用钢筋图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后浇带做法
两皮砖水泥砂浆填实1:3水泥砂浆塑料薄膜模板木方两皮砖水泥砂浆填实图2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临时封闭图
1、钢筋头与主筋焊接固定;2、快易收口网;3、梁底侧面预留350*350*200集水坑(地下室底板有此项)图3 后浇带梁侧支模图经验与教训:如果按通常做法,用钢丝网留置后浇带,会出现后期清理、凿毛、积水严重的现象。本工程从垫层施工时就考虑到结构施工中后浇带施工的各种困难,着手通过以下方法予以解决。 增设积水坑及清理坑的留置(图4)在以往工程中,后浇带内存在大量的凿毛垃圾及养护水,工人在清理过程中由于底板钢筋较密,很难操作,根据此种情况本工程垫层施工时,在后浇带的部位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400×400×400的积水坑,以便垃圾的集中清理安置潜水泵排水。
400防水层保护层防水层垫层混凝土图4 积水坑剖面图
模板的支设:以往工程采用钢丝网留设后浇带,导致钢丝网的清理不彻底及过多的漏浆造成清理的困难。本工程利用快易收口网设后浇带模板,当混凝土在模板后面浇注时,网眼上的余角片就嵌在混凝土里,形成一个与邻近浇注块相连的机械式楔。接缝的质量受到严格控制。其粘接及剪切方面的强度可与经过良好处理的粗琢缝合相媲美。二次浇注时可免去打孔、拉毛等工序可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增加了浇注体的强度。 2)地下室外墙后浇带留置
外墙常规钢筋施工→钢板止水带安置→钢板处柱分离箍筋焊接(图5、6)→焊短钢筋头于止水钢板上和剪力墙竖筋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混凝土一侧→封剪力墙外模,并加固牢固→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
钢板止水带外墙箍筋分离400柱或暗柱两侧箍筋分别与钢板焊接图 5 外墙止水钢板处箍筋做法图
3×Lm370砖墙、贴20厚挤塑板2mm厚聚氨酯防水涂料Lm止水钢板-4×400通长图6 外墙后浇带室外处理图
经验与教训:按照以往的做法,外墙后浇带与外墙大面积模板连成整体需要拆除后二次支模,增加了工程量 。为减少二次支模,本工程外墙内侧模板与墙体大面积模板断开,形成两个独立的体系。拆模时内侧模板不拆,与两侧的穿墙螺杆形成整体。同时后浇带两侧的模板在钢筋绑扎完成后根据底板后浇带模板的方法支设。同时做好后浇带的凿毛、清理与保护 ,在其外模板拆除后,立即做好凿毛清理,然后砌370mm厚的砖墙封住后浇带(见图6),顶部用100mm预制盖板封堵,做好基坑土方回填。
3)楼板面后浇带施工
后浇带模板支承(应独立支撑)(图7)→楼板钢筋绑扎→焊短钢筋应于板面筋和底筋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混凝土一侧→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后浇带处混凝土余浆清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图8)。
后 浇 带快易收口网图 7 后浇带独立支设示意图后浇带部位支撑体系与其余部位独立,采用一块整竹胶板支设,拆除顶板模板时,后浇带部位不得拆除。
预留20*20槽18厚七夹板图8 楼层后浇带钢筋保护示意图经验与教训:在顶板模板的支设过程中,以往工程支设时不考虑后浇带而形成整体支模,在顶板模板拆除时,需及时补支后浇带模板,这样既对结构产生影响,又产生二次支模浪费人工。本工程支设过程中,(图7)在铺设主龙骨时,就考虑到后浇带模板体系的独立性,主龙骨顺后浇带方向铺设,后浇带下使用整张竹胶板。拆模时只拆除后浇带两边的模板。采用本方法需要在梁模或板模中留设清扫口。后浇带两侧的立面模板同底板后浇带做法。同时本方法保证了上下垂直作业的施工安全。 2.2浇筑间隔时间
规范要求, 应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个2个月才能进行浇筑 ,且浇筑时温度宜低于主体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由于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 ,故应按照规范保证 60天后才进行浇筑 。本工程由于地下室面积较大 故设计要求在高层主体结构完工60天并满足沉降稳定标准(两侧沉降差小于1~2mm/月),经设计院认可后进行浇筑。浇筑前应将接缝表面清洗干净 保持湿润并刷上水泥净浆。 2.3微膨胀混凝土
选用微膨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两侧混凝土高一级 ,后浇带部位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后,由于钢筋及两侧先浇混凝土的膨胀限制所约束 ,使缝内混凝土密实度得以提高 ,而且增强了与两侧先浇混凝土的嵌固咬合作用 ,使新旧混凝土之间紧密结合 ,避免在交接面产生裂缝 ,从而达到防水要求。 本工程掺入NEA 高效抗裂型防水剂, 其技术指标显示总膨胀量小于总收缩量 ,从目前现场情况看来效果是明显的。 2.4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措施
为保证后浇带混凝土在规定的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控制混凝土早期产生收缩裂缝,必须做好养护工作,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进行,养护时间应不小于14d,水平梁板采用覆盖麻袋浇水养护,以保证砼体处于湿润状态。 2.5后浇带钢筋
1)后浇带内的钢筋处理, 钢筋断开贯通与否, 取决于后浇带的类型。对于沉降后浇带 , 钢筋应贯通 ;对伸缩缝后浇带,钢筋应断开;对梁板结构,板筋断开、梁筋应贯通, 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 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出现开裂 ,从而降低了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当钢筋断开时,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倍主筋直径 ,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不超过25%,焊接接头不超过50%,并按设计要求设附加钢筋。。
2)钢筋除锈,包括将所有钢筋全部除锈,基础内的钢筋用长把钢丝刷进行除锈;除锈后用水将后浇带内的钢筋锈冲洗干净;除锈后要将钢筋弯曲的进行调直,梁板内的受力钢筋需按设计要求进行搭接和补焊,需增补的钢筋要进行增补;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基础除锈冲洗后要立即进行浇筑,楼层后浇带在砼浇筑前进行冲洗,防止钢筋二次锈蚀。
本工程将部分地下室底板和顶板板钢筋断开,但梁筋则保持不断开 该法是以往大量工程中较多采用。但当梁截面较大且钢筋较多时,全部梁筋不切断将会约束混凝土收缩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对某些特殊部位采取了另一种方法,通过设计,采用梁上部钢筋、腰筋及板墙钢筋切断后错开搭接 ,必要时先搭后补焊,梁下部钢筋不切断并适当加大配筋 ,这样既可大为减小梁筋全不切断对混凝土收缩形成约束,又可避免梁筋全部切断后造成钢筋搭接和焊接困难, 实践证明该处理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本工程已竣工验收。其后浇带采用了上述方法施工,后浇带留设尺寸正确,边角整齐, 后浇带
内无太多余浆渗漏。在后浇带放置时问未发生严重污染, 钢筋无锈蚀。后浇带浇筑后无明显裂纹,至今未发现渗漏水现象。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且施工期间没有太多模板积压,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参考文献:
[1] JGJ3 —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2]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 [3] GB50108 —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
[4] G 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作者简介:
刘显杰(1972-),男,200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亚山镇中铁隧道集团玉港项目部(邮政编码: 537617) 联系电话:1866984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