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患者导尿发生后尿道损伤多见于(A )患者。
A 前列腺增生 B 老年人 C 脊髓损伤 D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179、为预防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道狭窄,导尿管应定期更换,每次留置时间不应超过(C ) A 5天 B 1周 C 2周 D 4周
180、导尿管气囊内注入液体要适量,以(A )为宜,以防止牵拉变形进入尿道。 A 5-15ml B 5-10ml C 10-15ml D 不超过20ml 181、长期卧床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更容易发生(ABCD )
A 尿道瘘 B 膀胱结石 C 引流不畅 D 导尿管拔除困难 182、成人患者灌肠时,护士为其插入肛管的深度深度大约为(C ) A 4-7cm B 4-10cm C 7-lOcm D 15cm以内 183、小儿灌肠时,护士为其插入肛管的深度深度大约为(A) A 4-7cm B 4-10cm C 7-lOcm D 15cm以内
184、灌肠过程中液体灌入速度应适中,灌肠袋液面距患者肛门高度约(B ) A 30-5Ocm B 40-6Ocm C 50-7Ocm D 60-8Ocm
185、灌肠时为便于灌肠液进入,减少灌肠次数,护士可指导患者采用( D) A 平卧位 B 右侧卧位 C 截石位 D 膝胸体位 186、清洁灌肠进行肠道准备前,应嘱患者进无渣流质饮食(D ) A 1天 B 1-2天 C 2-3天 D 3-5天 187、灌肠液温度约(D ),不可过高或过低。
A 38-40℃ B 38-41℃ C 39-40℃ D 39-41℃ 188、灌肠时成人用量为(D )
A 200-5OOml B 300-5OOml C 500-8OOml D 500-1000ml 189、灌肠时小儿用量为(A )
A 200-5OOml B 300-5OOml C 500-8OOml D 500-1000ml 190、需肛管排气时,排气时间一般不超过( B),必要时可隔2-3h后重复插管排气。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60min
191、大便失禁者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洗净肛门周围及臀部皮肤,保持皮肤干燥。必要时,肛门周围涂(D )以保护皮肤,避免破损感染。
A 凡士林 B 石蜡油 C 红霉素软膏 D 氧化锌软膏 192、吸痰前后应给予(C)氧气吸入。
A 1-2L/min B 2-4L/min C 4-6L/min D 6-8L/min 193、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浓度纯氧氧气吸入( A)以提高血氧浓度。 A 1-2min B 2-3min C 3-4min D 5min 194、每次为患者吸痰时间过长应少于(C ) A 5s B 10s C 15s D 30s
195、呼吸道黏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易发生(A) A 呼吸道黏膜损伤 B 低氧血症 C 阻塞性肺不张 D 气道痉挛 196、每次为患者吸痰应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 D)吸痰管。 A 6-8号 B 6-10号 C 10-12号 D 12-14号
197、每次为患者吸痰应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婴幼儿一般选用( C)吸痰管。 A 6号 B 8号 C 10号 D 12号
198、每次为患者吸痰应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婴幼儿一般选用( A)吸痰管。 A 6-8号 B 6-10号 C 10-12号 D 12-14号 199、为患者吸痰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 A)吸痰管。 A 6号 B 8号 C 10号 D 12号
200、对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人员应选择(C )吸痰管。
A 气管插管外径小于吸痰管内径1/2 B 气管插管内径小于吸痰管外径1/2 C 吸痰管外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1/2 D 气管插管外径小于吸痰管内径1/2
201、对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人员吸痰操作时插管深度为(D )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 A 9-15cm B 15-22cm C 距气管插管末端1-2cm D 超过气管插管1-2cm 202、为患者吸痰调节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为( C)
A <0.040mPa B 0.013-0.026 C 0.040-0.053mPa D <0.013 mPa 203、为患者吸痰调节合适的负压,一般儿童为( C)
A <0.040mPa B 0.013-0.026 C 0.040-0.053mPa D <0.013 mPa 204、为患者吸痰调节合适的负压,一般婴幼儿为( B)
A <0.040mPa B 0.013-0.026 C 0.040-0.053mPa D <0.013 mPa 205、为患者吸痰调节合适的负压,一般新生儿为( D)
A <0.040mPa B 0.013-0.026 C 0.040-0.053mPa D <0.013 mPa 206、如选择吸痰管外径过大,吸引时氧气被吸出的同时进入肺内的空气过少,导致患者发生( B) A 呼吸道黏膜损伤 B 阻塞性肺不张 C 心律失常 D 气道痉挛 207、为患者吸痰时,连续吸痰不得超过( B)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 208、肺部体疗时应协助患者(B )翻身一次。
A 30min-1h B 1-2h C 2-3h D 3-4h
209、肺部体疗时协助患者翻身,同时给予的(A)叩背体疗,使痰液排出。 A 自下而上,自边缘而中央 B 自上而下,自边缘而中央 C 自下而上,自中央而边缘 D 自上而下,自边缘而中央 210、肺部体疗时协助患者翻身,顺序为(B)
A 仰卧→右侧卧→仰卧→左侧卧 B 仰卧→左侧卧→仰卧→右侧卧 C 左侧卧→仰卧→右侧卧→仰卧 D 右侧卧→仰卧→左侧卧→仰卧 211、为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吸痰时护士可采用间歇吸引的办法,即(D )
A 提拉出吸痰管后再插入 B 按照气道内—口腔—鼻腔—气道内顺序进行 C 休息3-5min后再吸引 D 用拇指交替按压和放松吸引导管的控制口
ABCDE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可有多个正确答案,少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1、改进后的横刺进针皮内注射方法与传统皮内注射进针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BE ) A 进针导致皮内张力高,进针阻力大 B 进针导致皮内张力小,进针阻力小 C 进针导致皮内张力小,进针阻力大 D 注射方向与上臂垂直能减轻疼痛 E 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能减轻疼痛 2、患者皮内注射后发生局部组织反应的原因有(ABCDE )
A 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 B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C 推注药量过多 D 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E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 3、患者皮内注射后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一般是由于(BCE )而引起症状表现。
A 呕吐物窒息 B 喉头水肿 C 支气管痉挛 D 左心衰 E 肺水肿 4、患者皮下注射后,注射局部形成硬结的原因有(ABCDE)
A 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 B 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C 抽吸药液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 D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 E 药物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5、皮下注射时应避免在( ABCE)等部位注射。
A 瘢痕 B 炎症 C 硬结 D 皮脂污垢堆积 E 皮肤破损
6、患者女,26岁,怀孕5个月,因扁桃体化脓性感染进行青霉素肌肉注射2次/日。3天后注射部位形成硬结,护士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注射部位(ABCD ) A 50%硫酸镁湿热敷 B 25%硫酸镁湿热敷 C 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D 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 E 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 7、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 ACDE)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 B 非运动状态下注射
C 注射后局部热敷 D 注射后日光浴 E 注射部位过深
8、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遵医嘱肌内注射抗组织胺类药物有(AC)
A 盐酸异丙嗪 B 盐酸氯丙嗪 C 苯海拉明 D 苯妥拉明 E 地塞米松 9、肌内注射时引起疼痛的原因有(ABCDE )
A 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 B 注射部位不当 C 针刺入皮肤的疼痛 D 推药时药物速度过快 E 进针过深
10、进行肌内注射的药物应尽量选用(ACD )药物,以减少注射并发症或意外发生。 A 刺激性小 B 低渗 C 等渗 D PH值接近中性 E PH值接近碱性
11、进行肌内注射时护士应严格掌握注射剂量,为防止发生针口渗液,每次注射剂量应以为限( A),不宜超过( D)。
A 2-3m1 B 4-5m1 C 6-8m1 D 5ml E 10ml 12、静脉注射时易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有(ABCE )
A 环境温度 B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 C 药物酸碱度 D Ⅱ型变态反应 E 输液局部血管的营养状态 13、静脉穿刺失败发生的原因可有(ABCD )
A 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 B 来回穿刺引起血管壁破裂 C 进针角度不当 D 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不适当 E 患者长时休克 14、对患者塌陷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护士可( ACE)
A 热敷使穿刺血管充盈 B 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 C 用挑起进针法,针刺进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 D 先行按摩推压局部
E 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输液管判断有无回血 15、患者进行静脉治疗发生静脉炎后,护士对其处理的原则为( BC)
A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B 避免感染 C 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D 尽快控制全身感染 E 改善血管壁通透性 16、一旦发生静脉炎,护理人员应( ABDE)
A 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 B 患肢抬高、制动
C 25%硫酸镁湿热敷 D 超短波理疗 E 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 17、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头痛、恶心,主诉周身发冷,测体温38.1℃。判断其原因可能是(ABCDE )
A 加药时治疗室空气不洁 B 输液速度过快 C 静脉穿刺一次不成功未更换针头 D 配液中液体污染 E 短时间内输入的热源总量大
18、预防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发热反应,护理人员可采取的措施有(ACDE ) A 加药注射器应严格执行一人一具 B 安瓿先消毒再割据后将其折断 C 垂直进针加药改为斜角进针加药 D 避免大针头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E 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
19、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发热反应较轻,护理人员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并配合针刺其
(CE )等穴位。
A 人中穴 B 劳宫穴 C 合谷穴 D 太阳穴 E 内关穴
20、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发热反应,护理人员应停止输液,对症护理,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并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给予( ACDE)治疗。 A 苯海拉明 B 对乙酰氨基酚 C 异丙嗪 D 葡萄糖酸钙 E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组胺类药物包括苯海拉明、异丙嗪(二者均为第1代),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所取代。但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发现有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特非那丁、阿斯咪唑),第三代(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已经问世。 21、下列哪位患者可能在输液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水肿(ABCDE)
A 心衰患者2小时内输入液体300ml B 慢阻肺患者6小时内输入液体1850ml C 外伤患者肺功能障碍输入液体量600ml/小时 D 患者惊吓后补液控制输入液体量在600ml/小时 E 疼痛患者3天不能进食,补液控制滴速在100滴/分钟 22、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水肿,可表现为(ABCDE )
A 胸闷、气促 B 咳泡沫样痰 C 咳泡沫样血性痰 D 稀痰液由口鼻涌出 E 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
23、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每瓶药物联合用药原则上以不超过( A)为宜。 A 2-3种 B 3-4种 C 2-4种 D 3-5种
24、责任护士发现患者发生静脉炎,可采取的护理措施有(ABCE )
A 立即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B 患肢抬高 C 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D 云南白药气雾剂外敷 E 仙人掌外敷
25、发现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立即使患者处于(AE )
A 左侧卧位 B 右侧卧位 C 仰卧位 D 俯卧位 E 头低足高位 26、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BCE )患者。
A 急性心梗 B 脑血栓 C 下肢动脉硬化 D 脑出血 E 颈动脉硬化 27、正确抽吸药液的方法是(CE )
A 抽吸时倒置安瓿 B 抽药操作时横卧注射器 C 抽药的注射器不能反复多次使用 D 注射器针头置于颈口 E 注射器针头置于瓶底
28、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时,护理人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有(ABCD ) A 抬高患肢,制动 B 停止在患肢输液 C 局部热敷
D 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15-20min E TDP照射,每日2次,每次25-30min
29、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对过敏体质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脉搏等改变,询问患者有无( ABCDE)
A 关节疼痛 B 寒颤 C 心悸 D 皮肤瘙痒 E 胸闷
30、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下列哪些症状表现,护士可初步判断其发生了败血症(ABCD ) A 畏寒、寒颤、高热 B 剧烈恶心、呕吐 C 紫绀 D 腰痛 E 呼吸及心率减慢 31、患者在输液后发生桡神经损伤,护士指导其(BCDE )
A 患肢适当活动以锻炼肢体功能 B 理疗 2/日 C 红外线超短波照射 2/日 D 肌注维生素B12500μg/日 E 肌注维生素B1100mg/日
32、在输液后发生注射部位皮肤损伤,一般常见于(ACDE )患者。
A 婴幼儿 B 老年患者 C 高敏体质者 D 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发生肢体水肿 E 输液时间过长者
33、静脉输入葡萄糖过程中易发生糖代谢紊乱,护理人员应特别关注的患儿是(ABDE ) A 重症感染 B 极度衰竭 C 腹泻 D 消耗性疾病 E 代谢性疾病
34、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一般( ABCD)患儿发生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较大。 A 小儿重症肺炎 B 早产儿 C 体弱儿 D 菌痢 E 肾病综合征
35、为预防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反应,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一定把好(BCE ) A 核对关 B 药物关 C 输液器关 D 巡视关 E 操作关 36、下列哪些情况下可选用肘静脉及大隐静脉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 ABCDE) A 严重脱水 B 输入钙剂 C 输入50%葡萄糖 D 血容量不足 E 需快速补液 37、PICC穿刺后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有(ABCE ) 23页
A 体位不当 B 在头静脉穿刺置管 C 导管置入过浅
D 使用刺激性药物导致血管管腔缩窄 E 血管变异
38、PICC置管后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有没有导管异位的临床症状,如输注刺激性药物会出现某个局部的疼痛,包括全手臂、肩膀、腋下( ABCDE)
A 颌面部 B 颈部 C 耳周 D 胸部 E 后背 39、PICC置管后护理人员监测体外部分导管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尤其注意每次测量时( DE) A 定时 B 与置管前对照 C 定测量方法
D 起始点要有效 E 起始点要固定
40、预防PICC置管后导管脱落或移位,首先要加强导管固定,临床可使用( ABCDE)等方法对导管进行固定。
A 胶布 B 缝合固定 C 无菌贴膜 D 固定翼 E 免缝胶带 41、PICC置管后并发症常见的有(ABCDE )
A 静脉炎 B 导管堵塞 C 导管断裂 D 导管栓塞 E 穿刺处渗血 42、输注刺激性药液可引起PICC置管患者发生(BE )
A 物理性静脉炎 B 机械性静脉炎 C 细菌性静脉炎 D 血栓性静脉炎 E 化学性静脉炎
43、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高危患者有(ACDE )
A 血液高凝状态患者 B 凝血因子Ⅳ异常患者 C 口服避孕药
D 手术及卧床患者 E 糖尿病
44、当患者表现出与原发病或与并发症没有关联的下述症状时(ABCDE ),护士应怀疑发生了PICC导管栓塞。
A 咳嗽 B 呼吸困难 C 胸部疼痛 D 心悸 E 心律失常 45、患者在静脉输血后发生发热反应,护士应( ACDE)
A 立即停止输血 B 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
C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D 畏寒、寒战时保暖 E 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46、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多发生在(ABC )
A 输血刚开始 B 输血后期 C 即将结束
D 输血结束后2小时内 E 输血结束后4小时内
47、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轻度过敏反应,一般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AC) 水肿 A 眼睑 B 颜面 C 口唇 D 头颈部 E 四肢
48、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使用( ABCDE)
A 糖皮质激素 B 苯海拉明 C 抗组胺药 D 地塞米松 E 类固醇类药物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及应急处理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