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在高职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赵玉虹
【摘 要】以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学为案例,探讨了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就角色扮演法的内涵、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运用此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11 【总页数】3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高职;社会保障学;教学应用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集合多学科思维的交叉学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宏观层面上,社会保障学课程与专业关系最紧密的内容就是其中的社会保险制度。目前,高职院校社会保障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对于课程的实践并没有给与重视,绝大多数学校内也没有设立相应的实训实验室,这导致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之后仍然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具备一定的应用性技能。如何让学生能真正掌握社会保障学这门专业课程及具有实用意义的技能,成为高职院校及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行为导向法及角色扮演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先是由德国最早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这种教学法也是以行为和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通过从教学聩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因素重合,让学生能从这种活动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选择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等,职业教学就是要做到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加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的能力的实训实操的过程中。而这种的教学法目标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与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体,而德国这种行动导向法的改革也正是面向着职业教育的转变。除了理论的知识传授以外还可转变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体。以往的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机械性地掌握着知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显著的体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导者,以教师为教学的辅导者,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更多的应用技能,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充分提高。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行动为导向,让他们在整个过程中都扮演模拟的角色,引导他们以创新与互动去学习。针对社会保障学这门专业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当采用行动导向法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角色扮演法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相对较为复杂。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属于框架定型性知识,和其他管理类课程相比,学生学习上比较容易产生难点。教师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以不同角色去体验独特角色的内涵活动,能使其了解和具备各方面角色的心理素质,有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及
社会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扮演企业人事经理和助理、劳动者、工作人员的角色,体验他们之间的配合、交流与沟通,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交际的能力有一定的益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社会保障学课程本身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内容较为琐碎。学生在学习上因为自身的阅历能力有限,同时受课本内容的影响,他们会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产生偏差,觉得社会保障学只是类似“柴米油盐醋”的简单事情,与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并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他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下降,对课程所涉及的风险知识等也缺乏兴趣。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风华正茂时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他们在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给予充分的思考,没有对就业这个事实情况形成理性的认识,他们更多的是专注课程的学习成绩。从这一点来说,作为教师,并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毕竟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活动的激发。角色扮演法通过运用实际案例,利用其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进而使他们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教学法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
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的教学还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得不到完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调动的积极性,难以积极灵活自觉的把学到的知识运动到实际情况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再所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充分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具有相当的难度,更谈不上其职业意识和技能训练的强化,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