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的启明星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个硬骨头的人,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在殖民地中人民所拥有的最高的品格。在文化战线上,在唤醒民族精神的战场上,他是第一个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是中国这颗东方之珠的最亮的新星——启明星。
年轻的鲁迅丧父,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了救治像其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他决心从医,孤身到日本学医。在种种现实的打击下,鲁迅认识到: “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他毅然绝然地提起了手中的武器,在精神领域这个没有硝烟却比炮火轰鸣更可怕的战场上进行猛烈的反击。
鲁迅的这场反击战打响了!《阿Q正传》的发表利用阿Q的自我安慰精神等,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深刻地刻划了孔孟之道严重地毒害劳动人民,以及假洋鬼子之流混入革命对革命的危害。1926年的四月,散文诗《淡淡的血痕中》诞生了,文中“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蔑视了统治者的怯弱,叹息着良民的安分,而歌颂并期望着叛逆的猛士站起来。
鲁迅针对当时中国的反动政府的“力禁”革命文艺,而有些革命的文艺家则“空嚷”着什么什么主义的现状,深刻的指出:“必先使外国的新兴文学在中国脱离‘符咒’气味?而跟着的中国文学在中国才有新兴的希望。”这便是鲁迅考察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发展之后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呼吁。
鲁迅曾经说过“艺术无止境,”他劝导作家不要“自己形成一种型,陷在那里面,”他主张中国的知识分子要博取众长,要具有天马行空的精神。鲁迅引导知识分子:建设无产阶级新文化,必须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外来的文化,择取、吸收好的东西,营养自己,繁荣创作。他提倡“拿来主义: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似黑夜的天空中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引导文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五四”新文学社团如春笋地萌生,日益走向成熟时,鲁迅对于中国的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提出了这一种基本一致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倾向,这是社团能够维系、流派能够形成的基本条件。在祖国外遭列强的欺凌,内受封建桎梏的那些黑暗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涌现出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人士。鲁迅同当时的许多启蒙者一样,看到了国民思想的麻木愚昧,甚至把这当作了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因而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思想启蒙和培养人材,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能成为‘‘精神界之战士’’。他指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