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8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红芸豆为山西特产,颗粒饱满、色泽鲜艳,有英国红、熊猫豆等多个品种,兼有营养药用价值。晋西北岢岚县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红芸豆种植的理想场所。2011年该县开始把红芸豆列为“一村一品”建设项目,2013年4月,“岢岚红芸豆”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岢岚红芸豆”已经打入欧盟、俄罗斯、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岢岚红芸豆生长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晴天多,光照充足 B. 黑土肥沃深厚
C.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D. 地形以平原为主 2. 岢岚县红芸豆采用“一村一品”这种发展模式的意义在于 ①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②增加市场竞争力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提高产品知名度 ⑤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⑥有利于产业集聚 A. 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⑤⑥
3. 近年来,岢岚县发展以红芸豆为主的小杂粮农产品开发、以红芸豆为原料的化妆品开发等加工工业,其对该县产生的影响最小的可能是
A.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 增加红芸豆附加值 C. 有利于扩大市场销售 D. 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降水较少且相对集中,晴朗天气多,光照充足有利于红芸豆着色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根据材料颗粒饱满、色泽鲜艳,A正确;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土壤为黄土,B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势崎岖不平,D错,故该题选A。
2.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C正确;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
页
1第
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一村一品产业集聚度不高,选项带有③⑥的错误,即A、B、D错误;故该题选C。 3. 根据题干材料为以红芸豆为主的小杂粮农产品开发、以红芸豆为原料的化妆品开发等加工工业,对生态环境改善影响较小,A正确;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由单一的农产品到多样开发,利于扩大市场销售和增加就业机会,B、C、D不符合题意;故该题选A。 读某区域地壳厚度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4. 关于图示岛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能有花岗岩分布 B. 主要位于西半球 C. 降水四周多中部少 D. AB两地间距离在缩小 5. 甲地某日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时
A. 北京时间为6:00 B. 该地当天的昼夜长短差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 全球新旧两天范围比大于2:1 D. 此时悉尼某地旗杆影子朝向正南 6. 下列地形与地质剖面图与图1中甲乙剖面线对应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4. A 5. C 6. B 【解析】
4. 冰岛领土位于大西洋中脊之上,岩浆活动活跃,可能有花岗岩分布, A正确;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冰岛主要位于20°W以东,所以主要位于东半球,B错误;北部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属温带
页
2第
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南岸多,北岸少,C错误;故该题选A。
5. 甲地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时为一年中春秋分,当地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为15时20分,A正确;该地当天昼夜等长,B错误;新旧两天分界线为180°和110 °W(0时经线),新一天占290 °,旧一天占70°,C正确;此时悉尼地方时为17点20分,日落接近西方,D错误;故该题选C。
6. 地球的内部圈层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其底界为莫霍面。从图中可以得出B正确;故该题选B。 【点睛】
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的特点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朝北;太阳直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长短 变化 春、秋 全球各地(极点除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分日 北半球 夏半年 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北半球 冬半年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变化 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规律 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
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被誉为“内蒙古粮仓”。自1980年以来,西辽河流域的地表水断流现象时有发生。1998-2000年的强拉尼娜事件,导致西辽河流域十余年的干旱。科研人员通过科学手段与降雨资料,重构了1980年以来西辽河流域的地下水的变化模型,并经过实地勘测后得出图2。据图文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①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②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朝向 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朝南(极夜区域除外) 页 3第
7.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98年以前,地下水储量波动增加 B. 1998年以后,地下水储量持续减少 C. 模型重构与水井实测差别巨大
D. 根据模型重构,2005至2011年该地区地下水储量亏损日益严重 8. 关于该流域1998年之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表水减少,下渗补充减少 B. 气候异常变化,蒸发加剧 C. 农业发展导致地下水持续开采 D. 人口激增,用水增多 9. 为了解决该流域水资源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B. 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实行西水东调工程 C. 粮食生产中推行节水技术 D. 人工增雨,增加大气降水 【答案】7. D 8. D 9. C 【解析】
7. 据图可知,1998年以前,地下水储量波动减少,A错误;1998年以后,地下水储量波动减少,B错误;模型重构与水井实测差别不大,C错误;根据模型重构,2005至2011年该地区地下水储量亏损日益严重(都为负数),故该题选D。
9. 由于该区域地处内蒙古粮仓,不能大量退耕还林,A错误;内蒙古西部距离海洋更远,比东部缺水严重,西水东调不现实,B错误;大量耗水的是农业生产活动,故在农业生产中推行节水技术能缓解流域水资源
页
4第
短缺问题, C正确;人工增雨不能解决该流域缺水问题,D错误;故该题选C。
1989年7月27日,我国科学家秦大河参加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他们从南极半岛北端长城站附近出发,徒步横穿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大陆。秦大河主要承担深度为2米的雪层剖面观测和采集雪样等科学考察任务。经过艰难跋涉,途经南极点后,于1990年3月3日胜利抵达本次考察终点——原苏联和平站。据图3及文字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10. 秦大河在开展科学考察任务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不包括 A. 强风频繁,吹起积雪,能见度低 B. 严寒的天气,容易冻伤
C. 有的地方雪层较深、坚硬,不易挖掘 D. 采集的样品难以储存
11. 该考察路线沿途所经历的现象正确的是
A. 每天都会看到绚丽的极光 B. 一望无际、地势低平的雪原 C. 成群的企鹅及等野生动物 D. 该考察线路长度约为6000千米左右 【答案】10. D 11. D 【解析】
10. 根据所学知识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酷寒、烈风,都是可能遇到的困难,A、B描述正确,不该选;南极地区有的地方雪层较深厚,不易挖掘,C不该选;南极地区酷寒,气温低,采集的样品不易融化,容易保存,故该题选D。
11. 穿越过程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不能见到极光,A错误;南极为冰雪高原,B错误;沿途能看见企鹅但少见其他野生动物,C错误;根据同一条经线,纬度差1°,距离差111千米,两地纬度差50多度,距离相差约6000千米,故该题选D。
【点睛】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南极地区在北半球冬半年有极昼现象,极昼时不能看到极光现象。经度相差1°的赤
页
5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