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年阶段(即伞径在 3 厘米以内时),主要投喂卤虫,约喂 10 天。
一般 1 公斤卤虫菌苗孵化成饵料后,可配置 20 多立方米水体,伞 径几毫米的幼小蜇苗,可喂养约 40万只;伞径 3 厘米左右的蜇苗可 喂养约 1 万只。
投饵要少量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后池水逐渐变清,就表明海蜇觅 食正常。
轮虫等活饵,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在育苗室自行培育,收集方便, 成本较低; 不能自行培育的养殖场, 可以向专门的饵料培育厂家购买 活饵,进行投喂。
2)生长阶段(即从伞径 3 厘米左右长到销售规格),主要投喂孵 化后的卤虫无节幼体等个体稍大的饵料生物,约喂 40 多天,投喂量 视海蛰生长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天略有剩余为好。这期间,如果用面 包酵母作为辅助添加饵料进行肥水, 能更好地保证海蜇快速生长。 一 般 0.5 公斤面包酵母配制 15立方米水体,早晚各喂 1 次,基本可保 证海蛰的正常生长。
四)换水
室内养殖海蜇,水质一般比较稳定,但定期换水,注意保持水的 定时循环
流动仍然十分必要。
投苗后,一般应先稳定 5-7 天,待幼蛰逐渐适应后再开始定期换 水。水要少换勤换,一般每 2-3 天换 1 次,每次换水量约为 10-20 厘 米水深(不超过总水体的 15%),不要过度换水;每次加换水前要 进行水温、盐度测量,以防水质变化过大,为海蛰生长保持一个良好 平稳的环境。
五)分池
室内养蛰,随着海蛰个体的长大,要不断分池疏苗。
养殖初期,蜇苗伞径在 1-3 厘米之间时,投苗密度为 200-500 只 / 立方米。
养殖中期,当海蛰长到伞径 5 厘米左右时,要及时将放养密度调 到 50-80 只 / 立方米;
养殖中后期,海蛰伞径达 7 厘米时,放养密度要调到 6-10 只 / 立 方米;伞径到 9 厘米时,密度则要减少到 3 只 / 立方米左右。
到养殖最后期,海蛰长到伞径 12 厘米左右时,已基本达到收获规 格,这时,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最多只能放养 1 只海蛰。
根据以上生长阶段,分池一般每 10天左右进行 1 次,规格相同的 海蛰同池饲养,不同规格的分池饲养。
二、露天池塘养殖
露天池塘养殖,可以是土池养殖,也可以是水泥池养殖;可以单 独放养,也可以和其他海水养殖品种混养。
为节约成本、充分利用池塘,目前一般多采用土池混养
海蜇和贝类混养,彼此影响很小;与海水鱼类混养效果不理想, 但如果混养时鱼类个体较小,性情又较温和,池塘又大,便也可以混 养,例如与河豚鱼混养;但最好不要和梭子蟹、东方虾混养。
不论单养还是混养,海蜇的露天池塘养殖技术大同小异。
一)投苗前的准备
1、 准备好池塘
养蜇池塘,可以人工新建,也可以改造原有的对虾养殖池或盐场 的蓄水池。
适宜的池塘,应建在离海边较近 , 又不易被风浪潮破坏的地方。
临近的海区要求饵料丰富、无污染,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 便能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海区海水要求PH值7.5 — 8.2左右,盐度 在8%o到38‰之间。
池塘所处的地形,进、排水要方便,要有利于海水的自然纳潮, 最好小潮时也能换水。
池塘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一般依地理环境而定
池塘的形状、走向应有利于海水的交换和减缓大风,大浪的冲击。 所以,池塘最好能建成长方形, 东西走向;池塘面积一般在 5 亩以上, 最好在 10-30 亩之间。
由于海蜇喜阴怕晒,以摄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所以,为确 保生长良好,养殖水深要深些,要求在 1.5 米以上;原则上是越深越 好,但为方便捕获,一般以 1.5-2 米为宜。(水位最低时不能低于 1 米;有条件的大面积池塘,水深可达 2—3 米。)
池底要求相对平坦,无水草,软泥底质,池塘的两端要设有进、 排水闸。
由于海蜇的游泳能力较差,所以一般要求池壁要陡峭,岸边的坡 度越陡越
好;如果坡度太缓,则需要在养殖池周围安装保护措施,通 常的做法是在岸边水深 0.5 米左右的地方加围保护网, 以防止海蜇因 风吹等原因,被吹到浅滩处而抢滩搁浅,受伤死亡。
保护网需要选用窗纱或塑料布等柔软材料。
蓄水前,要将池塘进行翻耕、曝晒,消毒杀菌,并清除杂草和敌 害生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每立方米用 30—50 克的漂白粉,对全池 进行泼洒消毒。
2、 准备好养殖用水
准备好合适的池塘,就可以注水了。
“养蜇先养水”,海蜇养殖水质是关键。养殖用水必须是无污染、 饵料丰富的自然海水;养殖水温以 18C — 24 C、盐度以18‰— 25‰ 最为适宜。
进水时,在进水口和排水口,都应设有围网;进水口的围网防止 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围网防止排水时跑苗。
初期围网应细密些,网目为 40--60 目;随着海蜇苗个体的不断生 长,应适时调大网目,以利于增加池中较大的饵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