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推进情况
——“3+1+2”模式已成大势所趋
一、全国新高考改革最新进度
1、根据原来的安排,新高考改革实施进度应该是: 2014年第yi批:浙江、上海
2017年第二批:北京、天津、海南、山东
2018年第三批:湖北、湖南、重庆、辽宁、河北、江苏、广东、福建、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
2019年第四批: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2、2018年有10个省份暂停了改革的脚步:
2018年原定开始改革的18个省份中,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10个省份都推迟了改革。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做好准备。新高考改革涉及到不分文理、采用3+3的模式、等级赋分、选科走班等内容;在四年试点后面临了偏科、物理遇冷、填报志愿困难、老师不够用、课室不够用、考生不会选等问题。新高考改革,无论对学校、老师、考生、家长来说,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育部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3、2019年会有多少个省份进行改革?
2019原定将有7个省份改革,若加上2018年推迟了的10个省,则可能有17个省份进行高考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省份有可能也会推迟新高考改革。有可能在2019进行高考改革的17个省份是: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二、“3+1+2”模式
2014年高考改革,最先提出了“3+6选3”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增加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也产生了缺点,物理这门学科彻底成为冷门学科,有些考生和家长甚至提出在高考中取消物理这门学科,为了解决物理成为冷门学科的问题,教育部推出了更为科学的“3+1+2”模式,今天给大家科普下什么是“3+1+2”模式。
1、增加必选科目
过去的“3+6选3”模式中必考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剩下的3科考生可以自由搭配。改革后,在选考科目中,将物理和历史作为必选科目,考生必须在这两科中选考一门,同时,对物理和历史两门科目采用原始计分制,满分为120分。这一举措在保证考生自主权的情况下保证物理等学科素养不会下降。
“3”: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高考原始成绩计入总分;
“1”:从物理、历史中任选一门作为选考科目,即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但不能同时选择这两门,高考原始成绩计入总分;
“2”:从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按等级折算成百分制计入总分。
根据“3+1+2”规则,罗列出以下12种排列组合: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新的“3+1+2”高考改革方案一共有12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这种新高考模式极大的尊重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相比“3+3”模式,新的高考方案降低了考生的选择困难症。然而即便如此,选择什么样的学科组合方式依然是考生面临的头等难题。学科方式组合不仅与今后的高考成绩直接关联,同时还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
虽然新高考方案没有明确划分文理科,但是国内将近3000所本科类高校当中有60%左右的院校都是理工院校,部分985、211高校明确规定物理为必考科目,换言之倘若想进入以理工专业著称的知名学府,物理成为必选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二选一已经间接划分了文理科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对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是在新高
考模式下,提前规划好报考方向已经迫在眉睫。将来自己想研读什么类型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为摆在考生面前的一个问题。倘若想学医,那么生物、化学、物理就是你的必修科目;
再学科组合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将来的报考方向、锁定好自己心仪地大学,同时还要权衡自己的实力,做到趋利避害!也就是说在选择学科组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学科、瘸腿学科,在学科组合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强强联手”,让自己在未来的备考路上更加轻松。
2、辽宁、广东、湖南或已确定采用“3+1+2”模式
在许多省市对高考改革都还摇摆不定的时候,辽宁、广东、湖南或已确定了高考采用“3+1+2”的模式。选科模式是:3(语数英)+1(物理或历史任选一科)+2(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任选2科),外语考试仍有两次机会,被安排在高三上学期进行。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招生时按照首选科目分别下招生计划,划控制线录取。
3、 “3+1+2”会变成改革趋势吗?
从宏观角度看,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巨大。相比先前的文理两科,现行的“3+3”模式在充分表达学生(或家长意愿)的个性化特长或专长同时,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高校和社会对多样化专业素养和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不同学科存在学习难度和给分差异,一些学生(或家长)挖空心思地理性权衡和机智选择,让理应“受宠”的物理和历史学科备受“冷落”。
正在审议中的“3+1+2”新模式,无疑是对“3+3”模式下的学科选择偏误进行及时调整和行为干预。它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专业需求同时,也试图通过顶层设计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科选择行为,意图让学科选择结果能够更加吻合高校招生要求,也更能满足社会人才专业需求。
从“3+1+2”模式来看,可供选择的学科组合减少了,这至少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效应:一是,所有人的决策选择组合缩减40%,这将有利于减少学生或家长的决策时间和决策成本。它可以让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有生产性的专业学习或工作上,而不用浪费在不同组合优劣的权衡比较上。这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说,是利好消息。二是,原先意图选择所缩减的8种学科组合的学生,将会被分散至另外的12种学科组合中。这会增加12种组合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会导致高校不同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的再排序。原有高校报考和专业选择信息,将会失去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新模式下的第yi届考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高考改革后的信息不充分问题,高校和专业报考选择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高考新模式改革意图利好高
校和社会,但是无形中也增加第yi届考生的选择风险。
4、“3+1+2”模式的优点: ①组合减少困惑减少
第1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组合减少,选科干扰项减少,学生、家长的困惑度降低。 ②走班科目大幅降低
由于科目设置的减少,走班的科目自然就降低。 ③学校更易安排课程
在走班数量人数巨大的情况下,将给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室安排、教师安排带来极大困难。在组合越少的3+1+2,不走班学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将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师和教室。
④学生学习更加稳定
在走班越少的情况下,不用走班的情况将见地。这样,在固定的教室和固定的班,学生上课节奏和氛围是相同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竞争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免除了学生在上了这门课,又要立即奔向下一个教室的麻烦,减少走班对学生带来的干扰。
⑤降低资源不均影响
众所周知,对于普通高中,师资条件是很难与重点中学相比,通过赋分制,校际间的资源不均衡将导致学生在赋分上的刚性不公平。3+1+2将物理、历史这两门科目取消赋分制,则可大幅度降低这种资源不均衡带来的不公平;同时,也为这些普通中学开课、组班提供了更好的调配空间。
⑥更加利于人才培养
在3+3赋分制的前提下,物理科目可能缺少竞争优势,基于这一现实,不少学生可能并不一定选择物理。从浙江上海实践的情况看,物理选科总人数比例也并不高,这与学科辐射范围巨大的物理学科来说,并非好事。那么将物理取消赋分制,将排位赛变为实际分数,则有利于物理学科人才的培养。而历史科目对于偏文科的学生来说,也是基础性科目。因此,这种基于物理和历史的选科,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高校选拔要求的学生。
三、不尽相同的新高考模式
在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上,各省市做出了部分的改动。 1、山东方案与上海、浙江的不同点
山东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但学生所选等级考试科目必须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达到合格的科目,不合格者不得作为等级考试科目。
在考试时间上,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学生在校期间如有未达到合格要求的合格考试科目,允许其在离校两年内继续参加合格考试。等级考试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统一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1次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外语考试听力和笔试将分开考试。其中,听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zui高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仍然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取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2、海南的高考则变为了4天
考试时间安排也做了具体调整,统一高考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举行,考试科目为语、数、外。等级性考试6门选3门考,这6门分别是政、史、地、理、化、生,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三的6月9-10日进行。
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科目)安排在7月7日、8日两天;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3科安排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的4月9日。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进行。
四、箭在弦上,不得不改!
新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改革的脚步却不会停止,甚至会加快!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11月6日上午,“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网友提问中的回答也表明了,2020年各省市均再无理由推迟新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已是必行之举。
因此,面临新高考改革的同学们不需要着急,尚未启动或尚未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相信很快就会公布,尤其是广东、福建这些已经宣布启动的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