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河中石兽》练习题
通假字
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 被动句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朝代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盖石性坚重 ;求之下流,固颠
5.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6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8、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9、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1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9、CB 10、C 11、D 12、略 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2. 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 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二个表判断; 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
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 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B符合。)
3. (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4. 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