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二章清热药
【功效】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
清热泻火药一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清热凉血药——血热证 清热解毒药——热毒证 清虚热药——虚热证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配伍】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驱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药性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能清热泻火,用治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气分实热证: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2.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石 膏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生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主以清泄,兼以透解,既善清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又兼解肌透热,热去则烦除津生渴止,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煅后味涩性凉,外用能收敛生肌,兼清热,为治疮疡湿疹所常用。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配伍】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为矿物质二大寒伤胃,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虽稍逊石膏,但却擅长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配伍】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寒润滑肠,脾虚便溏不宜。 【鉴别用药】
石膏、知母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
石膏为矿物药,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天花粉
【药性】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并兼行散,入肺胃经,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既善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液、润肺燥,消肿排脓。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应用】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注射液又能引产)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反乌头。
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性能特点】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入气分能泻火而除烦,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能清利湿热而利水退黄。此外,外用还具消肿止痛之功。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配伍】栀子配茵陈: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栀子配淡豆豉:清热散郁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g。生用走气分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姜汁炒除烦止呕。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药理】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署、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夏枯草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性能特点】苦辛而寒,专入肝胆,主清泄散郁,略益血养肝。既善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结而消肿,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功效】清热明耳,散结消肿。 【应用】
(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用法用量】10~15g,煎汤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性寒清泄,脾胃虚寒慎用。
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