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用钡盐检验,亚硫酸可以用氧化剂氧化成硫酸根再检验,具体操作方法为:取溶液G,加入过量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SO4,过滤后取滤液,滴加H2O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H2SO3。 【考点定位】无机推断,离子检验,物质组成的确定。
【名师点睛】无机推断题要抓住突破口,例如物质的颜色,红棕色固体为氧化铁,黑色的固体为碳、二氧化锰,氧化亚铁、氧化铜等。黄色溶液为含铁离子的溶液,浅绿色溶液为含亚铁离子的溶液,蓝色溶液为含铜离子的溶液,紫色为含高锰酸根离子的溶液或苯酚遇到氯化铁的颜色。血红色或红色为硫氰化铁溶液。黄绿色气体为氯气。结合颜色确定成分,进而分析其他物质。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本题难度适中。 7.【2016新课标1卷】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蓝紫色)、Cr(OH)4(绿色)、Cr2O7(橙红色)、CrO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Cr与Al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答案】(1)蓝紫色溶液变浅,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逐渐溶解形成绿色溶液;
3+
3+
3+
?
2?
2?
2?
8.【2016新课标2卷】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Fe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
(2)甲组同学取2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l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
(4)丙组同学取10 mL0.1mol/LKI溶液,加入6mL0.1mol/L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 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色; ②第二只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
11
-
2+
2+
3+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3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生成沉淀的原因是______(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答案】(1)防止Fe被氧化(2)2Fe+Cl2=2Fe+2Cl (3)隔绝空气(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4)Fe;Fe;可逆反应
(5)H2O2+2Fe+2H=2Fe+2H2O,Fe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3+
H2O2分解反应放热,促进Fe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2+
+
3+
3+
2+
3+
2+
2+
3+
-
【解析】
(5)H2O2溶液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3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Fe+2H= 2Fe+ 2H2O,铁离子的溶液呈棕黄色;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H2O2分解放出氧气,而反应放热,促进Fe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定位】考查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离子的检验,H2O2的性质,盐类的水解等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以常见的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H2O2的性质为基础,考查了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生读题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离子的检验,H2O2的性质,盐类的水解等知识。①人们常用KSCN溶液检验Fe的存在,若向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则该溶液中含义Fe;②人们常用K3[Fe(CN)6] 溶液检验Fe的存在,若向溶液中加入几滴K3[Fe(CN)6]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则该溶液中含义Fe。
9.【2016北京卷】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3)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1)Fe还原水体中NO3的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2+
3+
2+
3+
3+
2+
+
3+
12
①作负极的物质是________。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NO3的去除率 24小时pH ——
pH=2.5 接近100% 接近中性 pH=4.5 <50% 接近中性 铁的最终物质形态 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可以明显提高NO3的去除率。对Fe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 Ⅰ. Fe直接还原NO3; Ⅱ. Fe破坏FeO(OH)氧化层。
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3O4。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提高NO3去除率的原因:______。
2+
2+
—
2+2+
—
2+
2+
—
—
(4)其他条件与(2)相同,经1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NO3的去除率
——
pH=2.5 约10% pH=4.5 约3% 13
1小时pH 接近中性 —
接近中性 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1)①铁 ②NO3+8e+10H=NH4+3H2O
(2)因为铁表面生成不导电的FeO(OH),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3)①本实验条件下,Fe不能直接还原NO3;在Fe和Fe共同作用下能提高NO3的去除率。
②Fe+2FeO(OH)=Fe3O4+2H, Fe将不导电的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使NO3的去除率提高
(4)Fe+2H=Fe+H2↑,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Fe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高时,产生的Fe浓度小,从而造成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 【解析】
2+
—
+
2+
2+
2+
+
2+
-2+
-2+
--
-
+
+
(3)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只加入铁粉和只加入Fe,NO3的去除率都不如同时加入铁和亚铁离子的去除率高,说明不是由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提高了硝酸根的去除率,而是由于Fe破坏FeO(OH)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能与FeO(OH)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O(OH)=Fe3O4+2H。加入Fe之所以可以提高硝酸根离子的转化率主要因为减少了FeO(OH)的生成,生成更多的Fe3O4,增强了导电性,另外生成了H,可以使pH增大的速度减慢,使NO3的转化率增大;
(4)Fe+2H=Fe+H2↑,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Fe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高时,由于Fe的水解,Fe越容易生成FeO(OH),产生的Fe浓度小,从而造成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涉及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
【名师点晴】该题一改化学原理综合应用的拼题,改成“借实验考原理”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基本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电化学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平衡、电化学等问题的能力。此题区分度在第(4)问。实际上,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便可简化解题思路。我们只需要从影响速率平衡的主要因素(此题主要是浓度)考虑问题即可。此问极易诱导学生从复杂角度分析问题,不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14
—
3+
3+
2+
+
2+
2+
+
-+
2+
2+
2+
2+
2+
-
10.【2016海南卷】某废催化剂含58.2%的SiO2、21.0%的ZnO、4.5%的ZnS和12.8%的CuS。某同学用15.0 g该废催化剂为原料,回收其中的锌和铜。采用的实验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装置中,第一次浸出必须用____,第二次浸出应选用______。(填标号)
(2)第二次浸出时,向盛有滤液1的反应器中加入稀硫酸,后滴入过氧化氢溶液。若顺序相反,会造成___________。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缩硫酸锌、硫酸铜溶液使用的器皿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实验完成之后,得到1.5gCuSO4·5H2O,则铜的回收率为_______。 【答案】(1)D A (每空1分,共2分) (2)H2O2与固体颗粒接触分解(每空2分,共4分) (3)蒸发皿(2分)
(4)30% (3分) 【解析】
(3)浓缩硫酸锌、硫酸铜溶液使用的器皿名称是蒸发皿。
(4)15.0 g废催化剂中含有铜的物质的量为15.0g×12.8%÷96g/mol=0.02mol,1.5gCuSO4﹒5H2O中铜的物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