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1章 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6
第1.1节 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6 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 6 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6 1.1.2.1 光与色 6
1.1.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 7 第1.2节 色的特性与分类 7 1.2.1 色的分类 8 1.2.1.1 无彩色系: 8 1.2.1.2 有彩色系: 8 1.2.2 色彩的基本特征 8 1.2.2.1 色相(Hue) 8 1.2.2.2 纯度(彩度、饱和度)(Chroma) 1.2.2.3 明度 (Value) 8 第1.3节 色的混合 9 1.3.1 原色理论 9 1.3.2 混色理论 10 1.3.2.1 加色法混合 10 1.3.2.2 减色法混合 10
1.3.2.3 色彩中性混合的规律: 11 第2章 色立体与视觉的生理理论 12 第2.1节 色立体 12
第2.2节 色彩的生理理论 12 2.2.1 色彩的视觉适应 12 2.2.1.1 距离适应 12 2.2.1.2 明暗适应 12 2.2.1.3 颜色适应 12 2.2.1.4 色的恒常性 13 2.2.2 错觉与幻觉 13
2.2.2.1 形的错觉与幻觉 13 2.2.2.2 色的错觉与幻觉 13
第3章 以色相变化(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第3.1节 三原色对比 15 第3.2节 邻近色相对比 15 第3.3节 类似色相对比 15 第3.4节 中差色相对比 15 第3.5节 对比色相对比 16 第3.6节 互补色相对比 16 第3.7节 作业: 16
第4章 以明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18 第4.1节 明度 18
4.1.1 高长调——积极、明快、强烈、醒目 8 15 19
4.1.2 高短调——淡雅、温和、淡雅之美,象征女性 19 4.1.3 中长调——明快、有利、阳刚之美象征男性 19 4.1.4 中高短调——丰富、含蓄具有层次感 19 4.1.5 中低短调——模糊、厚重具有神秘感 19 4.1.6 中短调——沉着、含糊、暧昧 19
4.1.7 低长调——强烈、明快、威严和沉重感 19 4.1.8 低短调——沉闷、忧郁缺乏生气 19 第4.2节 作业: 19
第5章 以纯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20 第5.1节 同一纯度构成 20 第5.2节 邻近纯度构成 20 第5.3节 类似纯度构成 20 第5.4节 对比纯度构成 20 第5.5节 综合构成 21 第5.6节 作业: 21
第6章 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3 第6.1节 色彩的均衡 23 第6.2节 色彩的呼应 23 6.2.1 局部呼应 23
6.2.2 色彩的全面呼应 24 第6.3节 色彩的主从 24 第6.4节 色彩的层次 24 第6.5节 点缀色 25 第6.6节 色彩的衬托 25 6.6.1 明暗衬托 25 6.6.2 冷暖衬托 25 6.6.3 灰艳衬托 25 6.6.4 繁简衬托 26
第7章 以冷暖关系为主的色构知识及其它色彩的对比关系 第7.1节 冷暖感觉 27 7.1.1 色彩的冷暖感 27
7.1.2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 7.1.3 我们可以从冷暖区域彩色示意图小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7.2节 亮调与暗调 28
第7.3节 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 28 第7.4节 其他对比 28 7.4.1 面积与色彩对比 29 7.4.2 形状与色彩对比 29 第7.5节 距离与色彩对比 31 第7.6节 数量与色彩对比 31 第7.7节 虚实对比 31 第7.8节 作业: 32
第8章 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 第8.1节 中国的色彩观分类: 33
27 27 27 33 第8.2节 悠久的色彩文化 33
第8.3节 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 33 8.3.1 儒家色彩观 34 8.3.2 道家色彩观 34
第8.4节 西方近现代画派的思想观 36 8.4.1 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 36 8.4.2 新印象主义 36
8.4.3 分离派画家的色彩观 37 8.4.4 现代派画家的色彩观 37 8.4.4.1 蒙德里安 38 8.4.4.2 康定斯基 38 8.4.4.3 马蒂斯 38 8.4.4.4 毕加索 39
第8.5节 共同的色彩心理反应 39 8.5.1 色彩的冷暖感 39 8.5.2 色彩的轻重感 39 8.5.3 色彩的强弱感 40 8.5.4 色彩的软硬感 40
8.5.5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40 8.5.6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40 8.5.7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 41 第9章 色彩的性格与表现力 41 第9.1节 色彩的移情与暗示 41 9.1.1 色彩的音乐感 41 9.1.2 色彩的味觉感 42 9.1.3 其它 42
第9.2节 色彩的性格 42 9.2.1 红色的性格与表现 43 9.2.2 黄色的性格与表现 43 9.2.3 蓝色的性格与表现 44 9.2.4 橙色的性格与表现 44 9.2.5 绿色的性格与表现 45 9.2.6 紫色的性格与表现 46 9.2.7 黑色的性格与表现 46 9.2.8 白色的性格与表现 47 9.2.9 灰色的性格与表现 47 9.2.10 金属色的性格与表现 47 第9.3节 信息与色彩 48 第9.4节 作业: 49
第10章 色彩肌理、采集重构练习 50 第10.1节 来自自然色彩的灵感启示 50 第10.2节 来自传统艺术色彩的启示 50 第10.3节 来自其它艺术色彩的启示 50 第10.4节 色构在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51
第10.5节 作业: 51 小蚂蚁 发表于 2007-2-28 11:44 1
第1章 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第1.1节 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美妙的自然色彩,刺激和感染着人的视觉和情感,陶冶着人的情操,提供给人们丰
富的视觉空间。
我们认识色彩基本上有以下途径:
1、日常生活的接触(各类色彩环境、场所、物品、人物、自然景色等)。
2、对色彩的科学研究,色彩设计的研究,色彩体系理论研究及色彩资料的收集、研制和创新。
3、艺术门类对色彩的艺术性表现。如造型艺术、电影戏剧艺术等,对色彩进行艺术形式美的、融入艺术家个人情感和艺术造诣的个性化表现。
实践是先于理论的,多观察、多体验、多搜集是认识色彩的前提。看一部经典的电影名著,读一本精美的美术画册,观摩一次高水平的设计或
美术作品展览,欣赏一场好的歌舞戏剧或音乐会,也许是你可以在特定的时空里集中欣赏、玩味和揣摩艺术家们如何在他们的作品重运用色彩
的绝佳机会了。
色彩构成的定义:在色彩方面,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在空
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这种对色彩的创造过程,称
为色彩构成。
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1.1.2.1 光与色
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和色彩,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就没有视觉活动,也就
无所谓色彩了。
在整个电磁波的范围内,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感觉,只有波长在380-780nm(纳米)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这段波长的光在物理学上
常叫做可见光谱或光谱色。
1.1.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
物体色-具有最基本的两种表现形式:物体表面反射 光所呈现的颜色叫表面色;透过透明物体的光所呈现的颜色叫透明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当白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一部分被物体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剩下的透过物体穿过来。对于不透明物体,即不透光的物体,
它们的颜色取决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物体几乎 能反射所有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白色的,如果这个物体能吸 收几乎所有的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黑的。
环境色:某一物体反射出一种色光又反射到其它物体上的颜色。一般来说,物体受环境色影响,在背光部分以及两种不同物体相接近或相接触
部分最为明显。
环境色的反光量与环境物体的材质肌理有关,表面光滑明亮的玻璃、陶瓷、金属器皿类物体,反光量大,其对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也大,反之
,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量小,对周围物体的影响也小。
光源色:所有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源照射下产生的。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不同的色彩,白纸能反射各种光线,在白光的照耀下,
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的照耀下,白纸呈红色,在绿光的照耀下呈绿色,可见不同的光源必然对物体产生影响。
除了光源色本身的性质外,其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物体显得明亮浅淡;弱光下问题会变得模糊灰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
度下,物体的本来面目才清晰可见。
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总和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许多人误认为“固有色”是物体固定不变的颜色,这种提法固然
是不科学的,但是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却不会因光源色的改变而改变 。总之,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性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他
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1.2节 色的特性与分类 1.2.1 色的分类 1.2.1.1 无彩色系: 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和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的纯白(锌白、铅白)只能接近
纯白,煤黑也只能是接近纯黑。 1.2.1.2 有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