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1930年,美国大百货公司希尔斯的购物目录上曾经这样写道:“挥霍已经成为过去,一切以节俭为本。” “少即是多”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口号。这表明( )
A.世界大战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B.新的生产方式在美国普遍推广 C.经济大萧条促使消费理性化 D.凯恩斯主义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2. 20世纪30年代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一部收音机机。这一时期尽管广播电台时而播送政治宣传节目,但主要内容都具有逃避时事的色彩:如“阿莫斯和安迪”等喜剧(幽默地描写或嘲笑都市黑人)和“超人”、“神探迪克·特雷西”、“独行骑警”等娱乐节目。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经济危机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 B.广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广播电台增强了美国家庭的凝聚力 D.美国人不关心时事 3.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这表明新政:( ) ①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管子·乘马数》中,管子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年岁凶歉的时候,人们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罗斯福新政中也有类似措施,该措施是指:( )
A.削减农业产量 B.改革银行体系 C.健全社会保障 D.推行“以工代赈” 5.《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推行社会福利 C.规范生产经营 D.调整农业政策
6.1982 年美国股票总值69%,掌握在2.3%的家庭手中;1983年美国 90%的家庭只占有全部股票的7%,而1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股票的83%。这说明股票分散化(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C.扩大了社会消费 D.没有改变企业的决定权
7.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积极发展“新经济”
8.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D.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9.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两相脱节的形态: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国有经济管理仍然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相对独立的企业经济核算、运用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积极性等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这种“政治经济结构”( )
A.反映了苏联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 B.体现了苏联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C.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有利于稀释传统体制遗留的社会矛盾
10.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
A. 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 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D. 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11.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 )
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 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12.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13. 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在6—12卢布/1普特,而国家采购价格约4卢布/1普特,工业制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这说明( )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 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14.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
A.“不劳动者不得食” B.“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5. 1928年—1933年,苏联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结果牲口总存栏数剧减,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尚未完成 B.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农业集体化运动影响深远 16.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几近“零关税”的贸易便利极大地推动了三国间贸易的发展。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贸易自由化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墨西哥是该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
C.美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
17.英国《金融时报》报道,WTO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
A.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8.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材料表明( )
A.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 B.两极格局即将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19.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从理论上揭示出( )
A.美国贸易顺差的必然性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C.美国贸易逆差的必然性 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20.20世纪50 年代中后期,欧洲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发展同国内市场狭小的尖锐矛盾,提出了生产、商品交流、资本和劳务突破国界,获得更广阔活动空间的要求。这表明欧共体的形成原因是( )
A.欧洲国家对抗美苏争霸的需要 B.欧洲国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C.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D.建立统一欧洲国家联盟的现实需要
21.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认为,“全球化”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中心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掠夺的新途径是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C.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特征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优势上升 22.欧洲联盟与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化达到较高水平,超出一般“政府间”合作范畴,实现了“超国家”管辖。以下对这一论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欧盟已经实现了“超国家”的全员管辖 B.欧盟大大超出欧共体的合作水平和范畴
C.两极格局和美苏争霸加快欧洲合作进程 D.区域集团化和欧洲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
23.1933年6月,为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世界货币会议召开。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他的新政也没能完全治愈危机。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这表明( )
A.二战后全球经济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 B.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C.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宣告失败 D.美国的经济决策主导了世界经济发展
24.有学者指出:“其他国家要想拥有美元财富,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或出卖国家的资源来获得。而美国则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几乎是零成本就能制造出财富。”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贸组织确定自由交易规则 B.美国主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C.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D.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趋势
25.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 )
A.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B.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D.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2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1935年罗斯福建议政府设立一个新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此向国会提交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的作用。(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以后,随着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商实业界要求修订关税特别是提高进口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北洋政府在社会與论和自身财政短绌的压力下,与各国交涉要求修定关税税则。几经周折,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上中外达成协议。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海关进口税税则》:此规定自1929年起中国关税自主。1929—1934年中国先后四次修订关税。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但仍有些商品的进口税继续提高。此后,民国政府关税细则仍有些升降起伏的变化和调整,幅度均不大。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47年11月,美国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此后四十多年间,该协定内容多次进行修改补充,主要规定:缔约国之间对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规费征收等方面,一律适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都作为最惠国待遇的例外;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原则上应取消进口数量限制,若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属于例外;因意外情况对该国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害或重大威胁时,该缔约国可在所必需的程度和时间内,暂停所承担的义务。1947—1979年,在总协定的主持下各国共进行了7次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就近10万种。到1985年5月为止,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国已发展为9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关贸总协定国家和地区的总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以上。
——摘编自《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关税制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关贸总协定。(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到苏联工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苏联专家经常改进和完善外国专家的建议和设计。为了让有限的外汇发挥最大作用,苏联人民委员会责成国家计委和各经济管理机关对各部门企业的进口需求作出规定。
材料二 1931年,德国机器设备输出量的将近一半是运往苏联,有30万工人因此而获得工作
机会,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要求承认苏联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苏联的进口计划过于雄心勃勃,这一时期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只能增加传统产品的出口来按时偿还贷款。三十年代初,在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却由四亿八千万公担提高到五亿一千万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对双方的影响。(8分)
高安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答案 1 C 2 A 3 B 16 D 4 D 17 D 5 B 18 B 6 D 19 D 7 D 20 B 8 B 21 B 9 D 22 B 10 C 23 B 11 D 24 C 12 A 25 A 13 B 题号 14 15 答案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2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2分)
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4
分)
(2)指导思想: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
作用:缓解了工人失业,缓和社会矛盾(或“缓和经济危机”),改善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状况,为危机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6分)
27.(1)趋势:由关税协定到关税自主;关税分级不断增多;总体税率大幅度提高;关税细则不断调整。(4分)
原因: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国内政局的变化;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关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 (任意3点6分)
(2)特点:以美国为主导;覆盖面广;涉及世界贸易额比重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平等互利;以谈判协商为主要形式;延续时间长。(任意3点6分)
评价: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使国际贸易走向制度化、体系化,推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适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推行经济霸权;无法真正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3点6分)
28.(1)特点: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大量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改进与创新;利用国家计划统筹进口。(6分)
(2)影响:对苏联: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缓和了苏联同西方关系;加重了农民负担。对西方:缓解了西方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8分)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 -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