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整体改革实施方案
创建安徽省特色小学是我省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引导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办出自己的特色,促进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以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教育已经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的筛选、获取、处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像读、写、算能力一样去掌握信息运用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是我们中小学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探索课题,创建信息技术特色示范小学,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倡导人本理念——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三为本”理念——教育行政以学校发展为本、学校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德育先行的理念——坚持“五育”并行,德育为首,引导师生走成人、成才、成功之路。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沿着“信息技术特色——整体特色学校”的轨迹,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特色办学之路。
二、创建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许多新的思考,对当今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按照“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过去,我校也拟订并执行着《安庆市华中路第一小学计算机特色办学整体改革实施方案》,在多年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作出了一点有益的探索。面对人类社会、教育形势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着力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等各方面,应当建立起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安徽省特色示范小学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精神,重新规划和部署我校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工作.我校创建工作总的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培养和激励人的发展为先导,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信息技术教科研为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学生、家庭、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思想,沿着“信息技术特色——整体特色学校”的轨迹,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特色小学办学之路,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作为我校创建的指导思想。 我校“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目标分为进期目标、阶段目标和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按照安徽省教育厅教基[2001]56号文件精神,制定和实施学校“创建信息技术特色示范学校实施方案”,促进师生对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加快我校信息技术研究再上新台阶,成功申报并成为安徽省信息技术特色学校。
阶段目标:在原有工作和进期目标的基础上,建设一支具备特色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骨干教师队伍,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依靠师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
远景目标:在审视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在带动、平衡校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在全面总结“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在市区教育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应用示范建设和区域远程教育、构建网络化学习型区域建设。
三、 实施原则:
可行性原则。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方案的制定,目标确定,从学校的校情、学情、师情出发,切实可行。既符合省特色示范学校创建要求,又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校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与性原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关注未来,关注所有人的多方面的发展,促使师生人人行动参与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自身、与社区、与社会的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而自觉积极地提升自己乃至于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渗透性原则。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集工具性、实践性、信息化与综合化于一体的现代技术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因此,不仅要将信息技术渗透、整合到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还要注意与学校教育工作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社区环境等的协调、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合力。既让学生在学校获得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也要在课堂之外巩固和发展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的目标得以实现,成果得以利用和推广。
系统性原则。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创建方案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系统的原则,对其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体考察。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各年级、各学科、各教师工作进行系统的部署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要注意信息技术对学校外部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辐射效应。 四、 工作机构: 顾 问:人员已定 专 家:人员已定 主 任:人员已定 副主任:人员已定 成 员:人员已定 下设五个业务小组:
1、硬件设备组:人员已定。职责:⑴负责学校电教设备的购置与添加,旧设备的更新;
⑵负责电教设备的使用、保管、日常维护工作; ⑶负责学校计算机的升级改造;
⑷熟练掌握电教设备的操作技能,协助任课教师使用好电教设备,上好电教课; ⑸及时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汇报电教设备的故障和损坏情况,以便及时修理,保证电教活动的顺利实施;
⑹虚心听取教师的反映和建议,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教学信息。 2、软件材料组:人员已定
职责:⑴负责电教软件的借用登记、归还验收;
⑵负责电教软件的妥善保管存放,注意防晒、防潮、防霉;
⑶电教软件在使用中如有损坏,应及时归还登记,如果重要的电教软件损坏,在登记的同时应及时向领导汇报;
⑷为便于学校教师借用方便,录音带、VCD、电脑软件等一周内归还,录象带2—3天内归还;
⑸每个学期结束时,所有电教软件应送交电教管理员统一保管。如不送交而造成损坏、遗失应照价赔偿。
3、信息技术教科研组:人员已定。负责电视台及校园网络建设,安排教学教研、开展课题实验、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和课外活动。既要明确分工,加强岗位职责,加强各自研究范围内的研究管理工作,又要协调开展工作,做到每个阶段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自查、有交流、有总结、有表彰,真正抓落实、抓到位。参与信息技术研究活动,积极主动地按照计划进行工作,开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积极投身课题实验工作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开展信息技术成果在校外的运用和巩固,并注意在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的优势与劣态,及时下情上达,不断调整工作方案,引导信息技术特色办学工作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4、宣传组:人员已定。负责校园信息技术文化建设筹划、宣传,建立家庭和社区的
良好联系,为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建和辐射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
5、后勤保障组:人员已定
负责校园硬件设备的添置和维护,为信息技术特色创建工作提供及时的坚决的保障。
五、实施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和基础建设阶段(1997年2月——2000年12月)
1、成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多媒体教室,配置一部分电脑、投影仪;接着改造多媒体教室,建成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24个教学班及幼儿园都装上彩电;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筹建校园“小红花”电视台,最后开通“校园网”。
3、成立计算机知识培训班,组织教师学习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开展幻灯片制作活动,将投影仪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初步进入电化教学之后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
4、计算机课程列入课表,在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初步知识。时刻掌握全国计算机发展形势,随时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计算机知识竞赛、计算机辅助教学赛课、展示课,在活动中锻炼师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5、准备承办高一级的计算机教学专题研讨会。 6、争创现代教育实验学校。
第二阶段:内涵和外延发展阶段(2001年元月——2005年12月)
1、继续强化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师生参加电脑绘画、网页制作、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教学竞赛。
2、建立“网络交互式环境教学”制度,45岁以下的教师每期开设一节展示课,青年教师根据学校计划和自己工作的需要定期上网络教学课。
3、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确立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工作,并将本校的研究专题与全国的计算机研究结合起来,在教学研究中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和运用,把自己锻造成信息技术研究进程中的名师。
4、总结电视台的工作情况,开辟“华一新闻”“科普亮点”“学习园地”“音乐之声”“创建热点”等栏目。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对电视台的节目进行改版,让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其中。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自己动手编排更为精彩的电视节目,在学校规定的时间为学生展播,扩大交流。拓宽制片空间,适当、适时地将学生领进家乡的人文风俗、家乡历史、工农业生产等社会领域,锻炼师生的交际交往、拍摄制片、生产实践、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实践协作向教学协作的转化,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5、师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资料加以整理,组织骨干教师制成网页,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