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性态,特征
3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4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应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他服务。它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方法上 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是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6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7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的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约结果方面都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8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指教育都是在具体
的民族和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放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二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哪些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全球化 7教育的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遵循量力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对不同年龄阶
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最近发展区。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把握施教的关键时期或是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而教
4互补性。包括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统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因材施教
四简诉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五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审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方面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具有目的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七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八简诉学制确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
九简诉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
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十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教师的专业人格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5专业态度与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十一学生具有可塑性的原因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第一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第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也可以进行
自我教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具有发展的需要,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十二简诉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构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十三简诉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十四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促进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十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此外需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时间.场所和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并注意从学校周围的研究所.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中获得资源支持 十六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他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为“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十七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十八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从参与主体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十九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十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1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2要求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3注重过程评价 4关注个性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十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二十二简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的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二十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的教育作用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