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作者:姜一鸣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5期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和首要的观点,它以新的姿态表明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指导了人类实践,推动了社会发展。本文介绍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分析了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并阐述了思维的真理性和实践、环境和人的改变与实践、人的本质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一、引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产生绝非偶然,在特定的歷史条件下,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的理论批判、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批判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
1845年1月,由于受到法国政府的驱逐,马克思迁到了布鲁塞尔。1945年春,恩格斯也到了布鲁萨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在这时写下的。直到188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个提纲,于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重版时,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把这个提纲作为附录发表出来。
19世纪40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发展,迫切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德国,在哲学上随着黑格尔派的解体,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先进分子中占了优势,但费尔巴哈哲学仍然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他没有看到革命实践的作用,并未摆脱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即新唯物主义,特别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大作用,就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初衷。 三、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批判
在《提纲》中,马克思阐释新的世界观是从批判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开始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批判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认为物质世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但同时又把人们的这种反映看作照镜子式的机械活动,好像人们在客观世界面前是无所作为的。这样,人就完全丧失了主体地位,处于消极被动,完全受客体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因此,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样,马克思就揭示出,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直观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根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因为,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看来,应该从感性的活动、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人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关系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就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把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更应把客体当作主体的改造对象。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和客体形成了双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和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二)批判唯心主义只抽象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旧唯物主义否定主体能动性相反,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它看作是决定客观世界的东西,认为人的思维是万能的,世界只是主体精神或意识的派生物。唯心主义把实践排斥在认识之外,不懂得实践,即“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意义,所以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首先会在行动之前确定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其次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够自觉选择的,最后人们不仅可以对客观世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探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四、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关于什么是检验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问题”。马克思还以人改造客体世界的实践观为基础,使社会历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到解密。 (一)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
费尔巴哈不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不怀疑存在客观规律,认为真理是对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的反映。但他不懂得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他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存在很大困惑。他认为,认识来源于感性直观,他说:“只有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可见,费尔巴哈实际上仍然是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寻找真理标准的,这就表现了他在认识论领域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既是人认识的对象,又是人改造的对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和现实性的做法是错误的。
认识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必须确定认识活动的立足点和判断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费尔巴哈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没有看到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因为感性直观得到的仅是对事物外部的、局部的真理性认识;二是没有超出主观意识的范畴,用认识检验认识,真理检验真理。
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实践一方面同主体相联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体直接联系,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
(二)环境和人的改变与实践
在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上,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们把人的精神面貌归结为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首先必须改变环境和教育,所以他们都相信“环境决定论”和“教育无能论”观点。这些观点虽然表明了他们力图用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但是,他们的学说又将环境归结为文化、道德和法律的状况,将环境归结为“理性”的进步,认为只有极少数具有理性的天才人物才能改变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天才的人物和愚昧的群众。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就是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之间是辩证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环境改变人,人改变环境,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三)人的本质与实践
费尔巴哈用人的本质说明宗教的本质,这无疑是他的一个十分卓越的见解,但是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则是错误的。因为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费尔巴哈撇开历史进程,把所谓的宗教感情,即理智、意志、感情看作每个个人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不是固有的、抽象的,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变化的、具体的。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要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去理解,而不能仅仅从人的自然特性或精神性因素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