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A卷

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史”(下)

2003级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任课教师:赵林

1、 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克将物体产生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第一性质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比如体积、广袤、运动等,反映的是物体的客观状态;第二性质同则是指物体借助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比如色、声、香、味等,它们并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2、 身心交感说

笛卡尔为了避免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割裂,将人理解为这两种实体的联合体,并认为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是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来实现的。这种理论实质上与其心物二元论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

3、 前定和谐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一次性地设定了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使得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在保持封闭的同时能够和谐共处于有秩序的世界图景之中,称为前定和谐。

4、 普遍立法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去除一切感性的外部条件,仅按照理性的本性,也就是逻辑上的不矛盾律来设立纯粹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这样得来道德律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法则。康德的道德原则相应地可以概括为:“你应这样行动,使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

5、 具体的同一

黑格尔认为谢林所说的“绝对同一”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也就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一,因此它才具有内在的冲动,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之中实现出来。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16—18世纪西欧哲学中就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错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对概念是从认识论角度来划分的,而从本体论的立场来看,这两派中都既有唯物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比如斯宾诺莎就是著名的唯物的唯理论者。)

2、斯宾诺莎把神当作“实体”,把自然当作“样式”。

(错误。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样式是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个别事物。)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

(正确。思维与存在是整个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也不例外。只是它不再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理解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理论与实践、自然与必然。)

4、与谢林的“绝对理性”不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合逻辑的理性精神。

(正确。黑格尔认为谢林的“绝对理性”陷入了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出来理解,“绝对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这种逻辑不仅包括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精神本质,是宇宙精神的必然规律。)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试析从洛克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怀疑论的逻辑必然性。

(洛克所提出的“白板说”将一切知识的来源都归于经验,同时又将“复杂观念”和“第二性质”的原因归于心灵,实质上承认了心灵具有先天知识能力或知识形式,并且在经验之外独断地设定形而上学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明显暴露出经验论哲学自身隐含的逻辑矛盾。贝克莱否定了他的物质实体却保留了精神实体。休谟则彻底否定了一切实体,进而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取消了经验论的认识论意义,从而在将经验论贯彻到底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内在矛盾。

(康德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判断,判断分为先天分析判断,其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后天综合判断,即一切偶然经验性的判断;以及先天综合判断,既具有先天必然性又能够扩充人类的

知识。其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则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具体分为四个问题,即:“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方法论回答。与之对应,他所理解的人类知识结构被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法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是向实践理性的过渡。康德认识论的内在矛盾是由于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试图通过隔离的方式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即辩证法,正好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

B卷

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史”(下)

2003级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任课教师:赵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白板说

(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基础上,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明确表述为“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即所谓的“白板说”。)

2、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方法,发现“我在怀疑”本身,即作为一个思想主体的“我”存在这个事实是不可怀疑的,是为其哲学的第一原理,构成其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根基。)

3、 泛神论

(斯宾诺莎认为神是唯一的实体,而这个唯一的实体同时也就是自然。神内在于自然之中,自然万物都是神性的具体表现。)

4、 二律背反

(康德认为,如果离开经验来对世界整体作形而上学上的推断,理性派和经验派的独断论者都可以从各自立场出发,运用同样的知性范畴得出截然相反,而又各自言之成理的结论,从而陷入于“二律背反”即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之中。)

5、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本身是绝对的实体,同时本身又是能动的主体,拥有自身运

动的内在根据,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贝克莱把经验论原则推向极端,从而否定了一切实体的存在。

(错误。贝克莱只是否定了不可感知的“物质实体”,但他并没有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而是肯定了同样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2、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是通过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错误。莱布尼茨认为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影响是流俗哲学的看法,而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一次性地设定了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使得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在保持封闭的同时能够和谐共处于有秩序的世界图景之中。)

3、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和“自在之物”都是经验性的实体。

(错误。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只是思想的逻辑前提,即一个“主词”而非主体;“自在之物”同样也是逻辑上的设定和限制,是经验的前提和来源而非对象。)

4、在黑格尔的“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的原则中,逻辑的东西总是在先的。

(错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认为历史上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逻辑推演次序是相同的,历史发展就是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而全部哲学史展示了最后出现的最完备的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上的东西有时候是最后才实现的。)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简述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笛卡尔为了解决心物二元论的理论困难,提出了身心交感说,认为人的身体与心灵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相互作用,使人成为物质与精神实体的结合,同时也与这种二元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马勒伯朗士提出偶因论,试图在坚持心物二元论的前提下用上帝的即时干预来说明心物之间的协调;斯宾诺莎则将笛卡尔的二元论改造为一元论的泛神论,把上帝与自然直接等同起来,用身心平行论来解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莱布尼茨通过前定和谐理论,在身心平行的前提下认为上帝的一次性创造就设定了身心之间的协调一致。)

2、试论德国古典哲学中矛盾思想的发展。

(康德将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即“二律背反”看作是对人类理性的警告,试图通过对理性的限制来回避矛盾,避免理性的僭越;费希特的知识学基本原理构成一个“正、反、合”的命题系统,将辩证法的灵魂注入康德的三分法和二律背反;谢林利用排斥一切差别的“绝对”概念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用“天意”统一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黑格尔将对立和矛盾理解为一个从差异向同一回复的过程,认为矛盾是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即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恰好是万物的充分根据和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西方哲学史”(下)2003级哲学基地班、宗教学任课教师:赵林1、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zmdi28qbi0cqsi0v0jd0weks4q8jb00ns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