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

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上下颌骨逐渐增大,甚至头部变形、咀嚼出现困难时才被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病牛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难,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

2.侵害软组织时,多见于颌下、头、颈等部位,表现为组织内部发生不热不痛的硬结。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表现为“木舌”或形成蘑菇状新生物,病牛流涎,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3.放线菌肿中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形成脓肿,并通过瘘管向外排脓,外界各种细菌也可从瘘管入侵组织,从而使化脓、坏死过程增强。在增生组织或结节中,均有灰白或灰黄色软化灶,软化灶和浓汁中有“硫磺颗粒”。

四、治疗方法

1.病牛的硬结较大时,可用外科手术切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切除后的新创腔,可撒入灭菌磺胺粉,并用碘酊纱布填塞,隔天更换1次。伤口周围组织注射10%碘仿醚,同时内服碘化钾,成牛每次4-6克,犊牛1-2克,每日两次,连服至肿胀消失为止。

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毫升,隔日1次,共用3-5次[3]。 2.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碘中毒,即表现出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现象时,应暂停用药一星期。

3.为提高本病的治愈率,也可长期应用抗生素,牛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林氏放线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在无法确切区分病原菌时,青霉素链霉素合用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五、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应避免在低湿地放牧,舍饲时坚硬饲料最好软化后再饲喂,避免皮肤、黏膜发生损伤。一旦出现伤口要及时处置,发现病畜要立即隔离治疗,严重者及时淘汰。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zfos9ykhd77xpo5846y5ap1c1kz8f00qc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