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关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变式问题的思考.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变式问题的思考

从一道习题出发,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被称为解题三部曲),引申 变换出新题组,这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两道中考题11!发,谈谈对于一题 多解和一题多变这两类变式问题的思考.

例1如图1,正方形ABCD屮,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一点,P是BC 延长线上一点,N是ZDCP平分线上一点,若ZAMN=90° ,求证:AM = MN.

证明 在边上截取AE = MC,连ME. 正方形ABCD中,

厶 B =乙 BCD = 90°,4B = BC. ??.厶NMC = 180° - AAMN - LAMB

=180° - ZB - LAMB

=/_MAB = LMAE.

(请读者完成下面的证明?)

A

D

本题的变式作为一道中考题经常出现在全国的中考试卷中.但是其问题设置往往是用 例1的辅助线进行引导,然后证明AAEM与AMCN全等.

这条辅助线引导学生解决问题Z后,学生的解题思路便缺少了发散的余地,不利于学 生思维的开放,虽然题中也说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但一般学生不会再选择其它方法 了,在中考试卷命制时,这种引导的方法的安排肯定有命题者的考虑;但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不要给学生暗示和提示,事实上,学生往往不是先作图1中的辅助线,而是过点N作 BP边的垂线NH,然后试图证明RtAABM与RtAMHN全等,但这种思路因证明全等时 缺少一个边相等的条件而无法进行下去.

然而事情并非是如此,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我们利用“设而不求”的代数思想即

可解题,过程如下:

图1

证明 如图2,过点N作丄BC,交 的延长线于点〃,故CH = NH.

在 RtZUBE 中,乙2 + 乙3 土 90°. MA 丄 MN,:. Z.1 + Z3 = 90°, 故乙1二乙2. *

???乙 ABE =厶 EGF = 90°,

与 R4MHN 相似,

若 AB MH

=

有丽HN'

设 BM = a,MC = b,CH = NH = c, 可得 AB = a+ b. ,= L±£,

a

c

ac + be = ah + ac,即 be = ab.

??. a = c,BM = NH,

.?? RtZUBE 与 RtAEFG 全等, /. AM与M/V相等.

这一解法体现了学生的构图能力和代数推理能力,真正把相似和全等联系起来了. 事实上,本题也可以运用同一法、解析法等方法解决.

以下是一道周长为定值的中考题,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过程,可感受到变式的 作用.

例2如图3,将边氏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 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连结 EP.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点A、D重合),APDM的周长 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A M

D

N

图3

这是一个从变化中寻找不变量的问题,试卷给出的解答是: 方法一 APDIVI的周长保持不变. 如图3,设4M = x,

RtZkEAM 中,由 NF +异二(4 -AE)\\ 可得他=2-y<. ??? Z.AME + LAEM = 90°, ^AME + APMD = 90Qf :.LAEM = Z PMD. 又乙A 二乙D 二 90°, /. AAEM s △QMP,

. CAOMP _ DM pn^AAWP _ 4 一 A; ??阪 FW;二厂口’

2

■ 8x

4 —无

二 C&MP = ----------- : ----- (4 +x)二 8cm.

2 _ —x2

8% 故厶卩。“的周长保持不变. 但我们通过思考还有如下的方法,

方法二 如图4,连结BP,过点B作MN垂线BG,根据折叠的对称性,可知ZNMB

= ZMBC.

而 ZAMB = ZMBC,

图4

故 AAMB = Z GMB,

??.^A13M 空△GBM.

/. AM = GM,AB 二 GB,

???GB二AB = BC,??? AC BP竺 厶GBP、

:.PG = PC.

???厶PDM的周长

=DM + MP + DP = DM + AM + DP + PC =8 cm.

对于第二种方法,构图似乎眼熟,特别是能够得出ZMBP=45°结论. 这个特征使我们联想到如下的一道题:

例3如图5,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M、P分别在边AD、CD ±, Z MBP=45° ,求Z\\PDM 的周长.

本题正是平吋教学中常见的周长定值问题,将APBC绕点B旋转90。,通过证明 AMBP^AMBP,从而 PM = PM,得出△PDM 的周长为= AD+DC = 8.

例3与例2图形产生的过程不同,但两个问题的类型都是周长为定值问题,且都是Z MBP=45° ,因此例3是例2问题的源头,是通过折叠体现出例2的内涵.于是我们对于 这类问题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例2的不变性是否是正方形独有的?

变式一 不妨把上面的问题中的正方形改为菱形,其它不变,看看该结论是否成立? 由于菱形的内角一般不是直角,我们可考虑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证明 如图6,设4M =讥BAD = a. 在△E4M中,

由(4 - AE)2 = AE2 + X2 - 2Ncos a,可 得 .

_ 兀 J 8%cos a + 16 二 8 - 2xcos a~~, EM = 4 AE 二歹丄:—.

16 - x

图6

o 一 2%cos a 延长M力至G,使得场

=EG. 作丄4G于点\,此时, cos(180°-a)=鑰,

AC = 2HA =( 16 二<)cos(180。二&

4 一 cos a

易证:△OEMs 5DMP,

c

J 4DOP DM r

J 4GEM ~ GE'

c

.(16 ? -x2)cos( 180° - a) 4 + x

+ 4 一 兀cos a

4 - ■ X 16 -x2 ,

8 - 2xcos a

-

4 一 %cos a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关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变式问题的思考.doc

关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变式问题的思考从一道习题出发,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被称为解题三部曲),引申变换出新题组,这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两道中考题11!发,谈谈对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这两类变式问题的思考.例1如图1,正方形ABCD屮,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一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N是ZDCP平分线上一点,若ZAMN=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zaun99dz502tjb2ixwe3xy6q955i0014v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