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包括:(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ABD【解析】课程理论史上普遍认为,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ABCD【解析】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4.BCD【解析】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是教科书和讲义的简称)三部分组成。
5.BC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6.ABD【解析】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7.ABCE【解析】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培养坚强的意志)。
8.CDE【解析】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9.ABCDE【解析】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包括:(1)工作对象的幼稚性;(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4)工作手段的示范性;(5)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10.BCDE【解析】幼儿生长发育的常用的形态指标是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和坐高。其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基本的指标。 三、判断题
1.√【解析】现代教学倡导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是为了不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解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3.【解析】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但它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那样会增加学生负担。 4.√【解析】略。
5.√【解析】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6.√【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7.【解析】根据2016年版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一般每天不得少于两个小时。
8.【解析】幼儿对自己做错事感到内疚的情感是道德感的体现。
9.【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10.√【解析】略。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4.(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5.(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②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终身学习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案例中李老师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是遵循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的体现。
(2)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认真辅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是有个性的、有个体差异的,因而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必须结合起来。案例中李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兼顾了学生淘淘好奇心强但对上课没兴趣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这是李老师遵循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的体现。
(3)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案例中李老师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因人施教。即遵循了这一师德规范。
(4)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尊重家长。在处理与家长关系时,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等。案例中李老师为了促使家园教育同步,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即遵循了这一师德规范。 (5)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案例中李老师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对不认真听讲、不愿意上课的学生进行积极教育。即遵循了这一师德规范。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案例中,丁老师为了备考研究生,向学校申请辞掉班主任工作,学校没有批准他的申请。丁老师可以提出申诉,但不应该对班主任工作消极懈怠。
(2)①案例中班主任丁老师的行为是不作为侵权行为,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根据我国《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和教师
负有保护学生的法定义务。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履行保护职责或阻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即构成不作为侵权。案例中,作为班主任的丁老师没有对突发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导致学生视力严重下降,是教师的不作为侵权行为的体现。②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赔偿后可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本案例中,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学校对丁老师有追偿权。
3.(1)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2)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①开始进步快。②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在本案例中,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和收发报练习中的成绩停顿即是高原现象。③后期进步较慢。在本案例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英语学习出现的滞留期越长,说明练习后期的进步缓慢,但坚持练习还会有提升。④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整个练习过程中,成绩往往会有一些波动起伏现象。而且,多数情况下,练习曲线反映出来的技能的进步是先快后慢;也有少数情况可能出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在本案例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是:在收发报练习成绩停顿时,虽有练习,但成绩却不见提高甚至下滑。 (3)“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①学习方法的固定化;②学习任务的复杂化;③学习动机减弱;④兴趣降低;⑤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⑥意志不够顽强。高原现象一般在学习中期出现,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原现象”。在教学中组织练习时,应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另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且及时进行反馈。具体表现在:①练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②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③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④根据练习时间、内容和途径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六、作文题(写作思路)
(1)准确理解材料,确立论点。材料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知道的“四失”,从教师角度看,即教师知识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考生可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提高教师知识素养”立论作文。当然,考生也可从“长善救失”出发,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救其失”等立论。 (2)围绕论点,结合实际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可进行正反举例,重点说明知识素养(或长善救失等)在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注意论据要真实,具有典型性,说服力强。 (3)立论。点明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或在教学中做到长善救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