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⑤具有概括能力、逻辑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程序设计员:主要任务:按照系统分析师所提出的设计方案编制程序、调试程序、修改程序
直到新系统投入运行,并担负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负责程序的改进任务
任职要求:①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
③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语言。
企业管理人员:主要任务:①对开发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 ②他们应按照新系统的要求,组织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提供新 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
任职要求:精通管理工作的骨干,并且粗通计算机基础知识。 14、MIS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许多不同工作同时或交叉进行的,是由 许多人参与分工、协作才能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必须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技术:一般采用网络计划技术
16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复习资料四
信息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规划: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可行性分析
1、系统规划的目的:
①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 有力工具 企业的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
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②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站在总体的高鹿茸识别并规划出各项内容,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满足各部门 的信息需求。 ③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在系统规划中,会产生一个概略的投资预算 ④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分清各子系统的轻重缓急,提出开发的优先顺序、进度计划、资源配置等 2、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宏观)和执行性规划(具体化和细化)
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住处技术对信 息系统的影响,①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 行合理安排②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③制 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的内容 信息系统的执行性规划:①系统目标和范围的描述②系统运行环境描述 ③信息系统的硬件和系统软件配置④系统开发计划
3、诺兰模型:美国专家诺兰1979年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中计算
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分六个阶段:
①初始阶段:人们新鲜,注重学习技术、不求实际的效益 ②普及阶段:计算机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学习和培训,真正用于管理的尚属少数, 学习及普及是这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 ③控制阶段:人们最初的新鲜感已经过去,实际的要求占了主导地位,开始对计算 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控制。 ④集成阶段:按照信息系统工作的方法,全面规划、切实地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 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善。转折点
⑤数据管理阶段: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工作
见效
⑥成熟阶段:使决策水平提高、优化管理、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对各级决策的支持 作用。计算机的作用才充分发挥出来。 4、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有三种: ①战略集合转移法(SST)用于战略性规划 ②关键成功要素法(CSF)用于战略性规划 ③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用于战备性和执行性规划 5、战略集合转移法SST
17
是把企业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①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
②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
6、关键成功要素法:CSF,是哈佛大学的扎尼教授,1970年提出的。
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自下而上和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是企业IT支持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最先予以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
CSF的步骤:①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②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 ③确定关键要素 ④识别关键要素的性能指标和标准
7、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是20世纪70年代,IBM公司提出的
目标: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BSP的基本概念:“自上向下”地进行系统规划和“自下而上”的付诸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①定义企业目标 ②定义企业过程(核心工作)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活动和决策。 ③定义数据类 ④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8、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分析小组:由企业主管信息系统的领导、系统分析师和有经验的信息管理专家组成 主要工作:有两部分 ①初步调查:A、综合考察企业和环境状况,B、信息处理状况和问题,C、建立新系统的资源的状况,D、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建立新系统的支持程度
②可行性研究: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出建议。
A、经济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的投资/效益分析,估算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期。 B、技术的可行性:评价总体方案的所提出的技术条件是否满足新系统目标的要求
对达到新系统目标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分析开发和维护系统的人员技术力量
C、系统运行的可行性:考虑社会的人为的因素影响;考虑改革不适合新系统运行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可行性,实施各种有利于新系统运行建议的可行性、人员的适应性以及法律上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①现行系统概况 ②现行系统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③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④经济可行性分析
18
⑤技术可行性分析 ⑥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⑦结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
①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②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③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④完全不可行
19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复习资料五
系统分析
概述: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①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现行系统全面和
真实的情况 ②分析有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的主要活动:①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②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 建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获得批准以后,系统开发工作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1、现行系统详细调查
现状调查:是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目的是惧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现状调查由:担负系统开发任务的项目组或系统分析组来承担 现状调查的方法:①召开调查会 ②个别交谈 ③发调查表收集书面意见 ④调查人员直接参加业务实践 ⑤请管理人员组项目组介绍情况 ⑥查阅企业的有关资料等。 现状调查的内容:现状调查应“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调查内容有①企业 组织结构②信息关联状况③系统业务流程④系统数据调查 2、系统分析阶段的工具
①组织结构图 ②信息关联图 ③系统业务流程图
④输入输出信息一览表和台帐一览表、主要业务部门数据量汇总表 ⑤数据流程图 ⑥数据分析及数据字典
⑦功能分析:判定表、判定树、结构化语言 ⑧U/C矩阵
其中前面1-4用于现状调查,5-8用于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
系统分析工具要求:应清晰、简洁、易懂、表达问题明确,不模棱两可,便于学习和掌握。 3、组织结构
它是现状调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用组织结构图将它描绘出来,从组织结构图可了解企业的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和各职能部门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在绘制组织结构图时,应根据系统的目标和范围,明确绘制的重点。 4、信息关联情况
它是企业组织结构的细化,应按照组织结构,进一步了解企业各管理层次、各管理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
信息关联图: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分布在表的第一行和左边第一列,从第二行开始,每行表示该行部门的输出信息,从第二列开始,每列表示该列部门的流入信息。 5、系统的业务流程
系统分析组可以根据组织结构图对系统范围内的业务内容进行分工,分析开展业务调查。 ①按原系统的管理业务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 ②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6、系统的数据调查
①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并将系统调查的数据汇总为三类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