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复习
题有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生理功能。
的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一能通过胎盘,对防止新生儿感染起重要作用的Ig是_________;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________;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是_________。 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容易发生耐药性变异的细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易发生抗原变的病毒是_____________。
7. HIV的传染源是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传播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干扰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的作用。
9.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表现为_______,其潜伏部位是___________,再发感染表现为_________。
10、对脊髓灰质炎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_______疫苗,初次接种的年龄为_______。
1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形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现象。 12、微生物根据其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13、HAV的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唯一能通过胎盘,对防止新生儿感染起重要作用的Ig是_________;粘膜局部抗感染的Ig是________;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Ig是_________。
15、消毒灭菌时,常以杀死 作为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16、药物过敏性休克属于_________超敏反应;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是________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是________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是________超敏反应。
17、 免疫稳定功能紊乱可引起 病,免疫监视功能紊乱可形成 ,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可发生 。
18、 临床上使用人血浆丙种球蛋白主要为 类免疫球蛋白,其半衰期约 天。 19.干扰素抗病毒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等特点。 20. 由于抗体产生需一定诱导期,因此预防接种应在传染病 前进行,由于再次应答效果优于初次应答,因此预防接种应进行 以上。
21. 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经 感染;痢疾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症状。
22、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3、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为____________菌,而被染成红色的为________菌。
24、无菌室空气消毒常采用____________法。
25、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成,又称____________。
26、正常菌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27、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8、在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_________;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_________。
29、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 ),该途径形成的C5转化酶是_______。
30、效应性T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群。
31、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_______,其识别的抗原无需_______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32、完全抗原具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特性。
33、参与II型和III型超敏反应的Ig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
34、输血反应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血清病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 35、肿瘤抗原按特异性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二、问答题:
1、叙述机体如何发挥抗胞外细菌感染? 2、叙述机体是如何发挥抗病毒免疫?
3、何谓垂直传播有哪些病毒可引起垂直传播
4、何谓潜伏感染举例说明
5、A群链球菌感染后所致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机理。 6、叙述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理? 7、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8、 简述病毒的致病作用。
9、案例:某女,36岁,下腹部疼痛4天,左下腹部呈变痉挛性疼痛,阴道有大量黄色、无气味的分泌物。一周前曾做过经阴道的结扎手术,患者阴道后穹隆穿刺术,得20ml、带血、恶臭的脓性液体,厌氧菌培养得G—杆菌。该患者最可能感染哪种病原菌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10、案例:40岁男性患者恶心,呕吐2天。l天前上腹部开始疼痛,食物的气味可诱发恶心,尿颜色变深。该患者是一名服务员,嗜烟,嗜酒,在近3个月内有4个性伙伴,无输血或静脉滥用药史。眼球巩膜黄染,肝大肋下4厘米。血清学检查结果:抗HAVIgM(-),HBSAg(+),抗HBcIgM(+),抗—HBS(-),分析该患者该患者可能为哪种病原体感染?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1、叙述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 12、叙述全身感染的类型? 三、单项选择题:
1.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 cm B.mm C. um D.nm 2.缺乏下列哪一种结构细菌仍可存活: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3. 下列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A.肉毒毒素 B.破伤风痉挛毒素 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 4.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由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5.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流通蒸气法 C.间歇灭菌法D.巴氏消毒法 6.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A.产褥热 B. 风疹 C.风湿热 D.波状热 7.关于淋球菌:
A.女性感染者比男性更严重 B.G+肾形双球菌 C.空气传播 D.人是惟一宿主 8.关于痢疾杆菌:
A.易入血引起败血症 B.菌毛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C.福氏痢疾杆菌因能产生外毒素,故引起的痢疾比较严重 D.我国以志贺氏痢疾感菌感染多见。 9.关于革兰阳性菌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壁的基本成分是肽聚糖
B.有蛋白糖脂质外膜 C.对青霉素不敏感 D.一般不产生外毒素 10.霍乱弧菌:
A.有周鞭毛,运动十分活泼 B.耐酸不耐碱
C.其临床症状主要与霍乱肠毒素有关 D.只有H抗原 11.破伤风杆菌:
A.通过伤口感染,细菌侵入血而致病B.革兰阴性菌,具周鞭毛 C.不能形成芽胞 D.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引起毒血症 12.结核杆菌:
A.耐煮沸,100℃,5min B.抗酸染色呈红色,故为抗酸菌 C.耐碱,但不耐酸 D.菌落湿润,菜花状
13.关于病毒说法正确的是:
A.二分裂繁殖 B.致病物质为毒素 C.有两种核酸 D.活细胞内寄生 14.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
A.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B.肠道局部SIgA不能阻止再次感染 C.SIgA不能由乳汁分泌 D.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E.血清IgG不能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15.属于缺陷性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6.甲型肝炎病毒:
A.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B.经消化道感染
C.为双股DNA病毒 D.无特异性预防可使用的疫茵 E.显性感染多见
17.AIDS的病原体是:
A.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 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 C.人白血病病毒 D.EB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8.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
A. 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
B. 直接灭活病毒 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 D. 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 E.趋化作用 19.流感病毒容易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性变异 E.MP和NP发生抗原变异
20.关于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错误的是 :
A.甲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 B.乙型肝炎病毒—输血和注射 C.丙型肝炎病毒—输血和注射 D.丁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 E.戊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 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B.药瘾者共同使用HIV污染的注射器 C.输血和器官移植 D生活的一般接触 E.经胎盘、产道、哺乳传给胎儿 22.能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甲型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绿脓杆菌 E.A群链球菌
23.吃海产品或盐渍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大肠埃希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志贺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24. 在HBV感染中,参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机制是: A.I型和II型超敏反应 B.II型和III型超敏反应 C.I型和IV型超敏反应
D.II型、III型和IV型超敏反应 E.I型、II型和III型超敏反应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