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作者:王玉欣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23期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依旧是每一名高校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站在高校历史教学的高度来对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进行推广,而现阶段的教育将民族精神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政治层面上的,它包括自由、民主、平等、法制,另一方面则是精神层面的,它包括传统的儒家之道,具有华夏特色的伦理精神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历史教育过程,便需要教师加强对教材的认知、对课堂实践的设计以及历史专业教师本身对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感知和认知进行融合教育。下面就结合实践教学来谈一谈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的历史专业教育从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和教学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关系;教学实践
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近明确指出,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它本身必须要具备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世界之林中地处不败之位。作为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通过一种有机可行的手段灌输、渗透给学生则成为了我们每一名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对人才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如果脱离了历史教育,即便是再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只能是一片浮萍,而没有民族精神的历史教育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首先,高校再进行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渗透前,必须要搞清“民族性”这个问题。作为民族精神发展的根基,如果单纯的把它理解为“团结”、“和平”、“自由”最终导致的结果都将会由于缺少民族特点,而泛滥成整个人类进程的特点。所以说,我们所提到的民族性应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整合。这种民族精神虽然再表达形式上种类繁多,但最终都是一种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所区分的,并且这种精神层面并不是一种舶来文化,它必须是一个神圣而又坚定的内心情感,不仅需要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还需要全体民族有所认同。可以说民族精神起源于乡土精神,而民族精神还是乡土精神再实际的历史演变中慢慢积累最终的一种放大体现。
其次,民族精神作为历史教育的前提,对历史的认知就要首先从认知民族精神入手,历史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本质载体与体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特别是日本对我国台湾和东北伸出侵略之手的时候就是采取了“亡人之史”的手段。我们高校历史教师在实践的授课中必须强调这点,利用历史书本内外的知识来让学生来对任何一种有意隔断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破坏都应有所谨慎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