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答:第一,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审美是有目的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任何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审美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校正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11.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12.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答: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13.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①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除保持其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②艺术慢慢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具有了艺术品格,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富有情趣。
14.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①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②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15.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答: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 第一阶段:呈现阶段——感知力。第一阶段是借助感知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对象对于身体的呈现是审美经验第一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这种呈现中,通过作为整体的身心来进行原初的审美知觉活动,就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
第二阶段:构成阶段——想象力。想象活动的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先验的想象力和经验的想象力,它们是同一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第三阶段:评价阶段——理解力。主体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自然对象之所以具有审美特征,是因为它的形式契合了人类感觉的需要,从而给人带来了美的愉悦。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流,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
第五章 艺术论(一)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作品
21
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 意境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 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
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第二,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第四,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22
5.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便是“意象”。但者得不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和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折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6.意象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主要有四种类型:仿象、兴象、喻象和抽象。
第一,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
第二,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第三,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第四,抽象。是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7.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 “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8.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如何物态化的?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从意象起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存便是意象物态化
23
和物化的直接结果。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9.艺术意象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第一,虚拟性。它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但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 第二,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第三,想象性。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第四,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0.什么是意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1.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交流、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说”的提出:①“意境”一词 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②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③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12.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答:(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3.艺术中审美功能的作用及其意义。
答: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通过对艺术品提供的意象世界的欣赏、玩味,接受主体发现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有时还可领悟到宇宙、历史的无限和永恒,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精神愉快——审美快感。
24
14.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名词解释 艺术品
是人工制品中的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游戏说
首先是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艺术与游戏虽有相通之处,但它深刻的真实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人生的启迪不同于游戏,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模仿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表现说
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说
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列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符号说
由美国的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列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载道说
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这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政治教化作用,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片面的。 娱乐说
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是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时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乐”的功能。
25
00037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 - 完整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