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等级考试提纲(2018.11)
一、辩证的唯物论—探索世界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按客观规律办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追求真理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发展、矛盾、否定)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
5、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2、(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状态) (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做好量的积累。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排斥的属性,矛盾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全面地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三是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
1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借鉴学习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缩影、写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解决问题措施:抓重点,抓中心,重中之重,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抓重点工程,第一要务,集中优势兵力,
核心地位,突破口,根本,骨干力量、解决瓶颈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看问题:以…为主体,形势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分清主流与支流;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判断性质、辨清方向、识大局 7、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分为二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性统一。
(四)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进步,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认识社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运用】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税收改革,土地流转;三权分置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运用】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法律制定修改、户籍制度改革,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运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机制、生态机制方面的改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运用】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民生,人权,以人为本 (二)、价值选择(价值观) 1、价值观的有关知识:
(1).导向作用: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
2
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评价标准: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2、人生的价值的实现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主观条件)
五、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三)文化创新与创造性转化
(1).文化创新性转化创行性发展的意义:①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怎样文化创新与创造性转化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倾向。 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发挥大众传媒作用。 (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传播) 1.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 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 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因: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④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措施: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文化交流与传播
(1).文化传播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
3
文化活动。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交流的意义:①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有利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3)文化交流措施: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既是特征、又是原因)①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发挥大众传媒作用。 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