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肺叶代偿性肺气肿
二、肺部病变 渗出性病变(exudation)
常见病因:肺炎、肺水肿、肺出血、肺结核等 病理改变:肺泡内气体被液体、蛋白及细胞所替代 渗出性病变 X线表现 片絮状影 密度均匀
边缘模糊,如与叶间裂相邻,边缘清楚 支气管气像(空气支气管征) 增殖性病变
常见病因:肺结核、各种慢性肺炎、肺泡蛋白沉积症等 病理改变:腺泡内肉芽肿、肿瘤、渗出、出血或水肿等
X线表现:小结节状影,约4-7mm,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无明显融合趋向,呈梅花瓣样 纤维化
常见病因:慢性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的后果;弥漫性间质肺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 病理改变: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局限性纤维化
X线表现:不规则索条状影,粗细不一,密度高,僵直,排列紊乱,邻近结构受牵拉移位 弥漫性间质性纤维化 X线表现
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支气管管壁增厚 条索状、网状、蜂窝状影 小点状影
邻近结构向心性移位 钙化(calcification)
常见病因:肺结核、尘肺、肺包虫病、错构瘤等 病理改变:肺组织坏死,钙盐沉积
X线表现:高密度影,大小形状不一,单发或多发,边缘锐利 空洞(cavity)
常见病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真菌病、肺梗塞、坏死性肉芽肿寄生虫病等
形成机制:病变组织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气体进入而形成
X线表现
厚壁空洞:壁厚>3mm 薄壁空洞:壁厚<3mm
虫蚀样空洞: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缘不规则的小空洞 X线表现
恶性空洞:壁薄厚不一,内壁不规则呈结节状,空洞形态不规则,偏心性 空腔
病理改变:肺内间隙的病理性扩大
常见病因:肺大泡、支气管扩张、肺囊肿等
X线表现:大小不一、壁薄而清晰的透光区,似薄壁空洞 肿块阴影(mass)
常见病因:良恶性肿瘤、结核球、炎性假瘤、转移瘤、错构瘤、肺囊肿等
病理改变:良恶性肿瘤组织,结核或炎性组织被纤维组织包绕 肿块阴影 X线表现 单发或多发
良性肿块: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生长慢
X线表现
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缘有短细毛刺或脐样切迹,生长快
三、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
病因:炎症、肿瘤、结核、外伤、心肾疾病等
游离性胸腔积液(free pleural fluid) X线表现
少量积液:肋膈角变钝
中量积液:下肺野均匀致密影,肋膈角消失,上缘呈外高内低凹面向上的弧线状影
大量积液:患侧均匀致密影,有时肺尖部透明,纵隔向健侧移位
局限性胸腔积液(loculated pleural fluid) X线表现
包裹性积液:常位于侧后胸壁,切线位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或梭形致密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上下缘与胸壁成钝角 X线表现
叶间积液:叶间裂位置的梭形致密影,梭形影的两尖端与叶间裂相连;游离液进入斜裂时呈尖端向上的三角形致密影 X线表现
肺底积液:多为单侧,右侧多见。立位:似膈肌升高,“ 膈肌”顶点外移;卧位:肺野透光度减低,正常膈肌影显现 气胸与液气胸 病因
胸壁穿通伤、胸部手术、胸腔穿刺及支气管胸膜瘘
气胸(penumothorax)
病因:外伤、手术、穿刺、胸膜下肺内病变等,致气体进入胸腔 X线表现:患侧肺野透光度增强,压缩肺边缘线影,压缩肺与胸壁间无肺纹理。大量气胸时,邻近结构受推压、移位
液气胸(hydropneumothorax)
病因: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手术、穿刺等,致胸腔内液体与气体并存
X线表现:立位呈横贯胸腔的液气平面;胸膜粘连时可呈局限性或多房性改变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病因
炎症的纤维素沉着 肉芽组织增生 外伤出血机化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X线表现
轻度肥厚粘连:肋膈角变浅变平,膈顶平直,呼吸运动受限 广泛胸膜肥厚:肺野密度增高,胸廓内缘带状致密影,与胸壁平行;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
钙化:不规则点状、条状、片状或蛋壳状高密度影 总结
支气管阻塞改变 肺部病变 胸膜病变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第四节 支气管疾病
支气管扩张 (bronchiectasis) 病因与机制
先天性:支气管壁薄、弹力纤维少、软骨发育不全等 后天性:肺结核、慢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晚期 感染:支气管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破坏
分泌物、长期剧烈咳嗽:支气管内压力增高 肺不张、肺纤维化:支气管外在牵引 病理
3-6级支气管 柱状扩张
静脉扩张型扩张 囊状扩张 混合性扩张
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长期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咯血 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发热 晚期可发展为肺心病
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病史 X线平片表现
肺纹理的改变:增多、紊乱、或网状。卷发状或多发薄壁空腔,可有液平
肺内炎症:渗出和实变,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 肺不张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支气管造影表现
柱状扩张:支气管腔不匀均增粗,略呈圆柱状,可有聚拢
囊状扩张:支气管腔增粗呈囊状,如葡萄串,造影剂充盈,见液平
静脉曲张状扩张
混合型扩张:柱状和囊状混合存在 第五节 肺部疾病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病原菌与病理改变
病原菌:多为肺炎双球菌,或链球菌 病理改变:充血期、实变期、消散期 临床表现
冬春季节发病率高,青壮年多见
起病急,高热、恶寒、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叩:实音,听:湿啰音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X线表现 充血期 X线阴性
病变区肺纹理增多,透明度降低
实变期 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的致密影 可见支气管气象
如病变侵犯整个大叶,以叶间裂为界,边界清楚,形状与肺叶一致即实变 少量胸腔积液
消散期 实变阴影密度逐渐降低
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恶斑片状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临床与X线易诊断
非典型应与肺结核、肺水肿鉴别 肺水肿
病史与临床表现:心、肾功能不全、大量输液;无肺炎表现 X线表现:蝶翼样
治疗:抗心衰治疗,病变可在1-2小时后缩小、消失 临床表现
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衰弱者或术后并发症 冬春季节发病率高
发烧、咳嗽、咳泡沫状粘性脓痰、呼吸困难、紫绀、胸痛 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X线表现
两肺中下野中内带多见
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斑片状模糊影沿肺纹理分布,可融合成大片
小儿可见肺门增大,局限性肺气肿 肺脓肿(lung abscess) 致病菌与感染途径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吸入性:最常见。口鼻腔含菌分泌物、坏死组织、异物的吸入。
继发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不张
血源性:继发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脓毒血症,病变多发 直接蔓延:胸壁、膈下、肝脓肿 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呈弛张型、寒战、胸痛、咳嗽、大量脓痰,腥臭味,痰中可带血。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白细胞明显增高
慢性期:表现为间歇性发热和持续性咳嗽、咳痰,可出现杵状指 X线表现
部位:多位于下叶背段、上叶后段
早期:大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侵犯一个肺段或一个叶的大部
病变中心坏死:形成空洞,内壁略不规整,内见液气平面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致病菌: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 病理改变 多样性
渗出:结核性肺泡炎 增殖:结核性肉芽肿
干酪性坏死、液化及空洞、播散 纤维化、钙化 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咯血 结核血行播散时可有高热 血沉加快,PCR(TB)强阳性 临床分期 进展期 好转期 稳定期 临床分类
原发型:初次感染,儿童多见 血行播散型 继发性肺结核 胸膜炎型 其他肺外结核 肺结核X线表现
原发型(primary tuberculosis) 原发综合征 胸内淋巴结结核
原发综合征(Gone complex) 原发病灶:小斑片状影 淋巴管炎:扭曲的线状影
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炎:淋巴结增大
胸内淋巴结结核 结节型(肿瘤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 炎症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
血行播散型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cute miliary tuberculosis):早期肺野呈毛玻璃样改变,1.5-2 mm 细小结节,大小均匀、两肺分布均匀、密度均匀的粟粒状影,肺纹理模糊
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hronic disseminated tuberculosis):主要分布在两肺中上野,病变性质多祥化,即病变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分布不均,可有钙化
继发性肺结核(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病变多样化 浸润性
病变多位于两肺上野 边缘模糊的片状影 可有空洞形成
可见少许增殖、纤维化、钙化灶 与大叶性肺炎消散期鉴别
结核球(tuberculoma)
多见于锁骨下区,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影 多为2-3厘米 边界清楚
其内可有钙化和空洞 周围可有卫星病灶 干酪性肺炎
肺叶或肺段分布者为大片状影伴虫蚀样空洞 可伴支气管播散灶
小叶性者两肺散在小叶性病变伴虫蚀样空洞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厚壁空洞 广泛纤维化 支气管播散灶 钙化
胸膜炎型(tuberculous pleuritis) 渗出性为胸腔积液征象
干性X线可无异常发现或患侧膈肌运动受限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bronchogenic carcinoma) 简称肺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逐年增高 早期小病变诊断困难 五年生存率低于15%
目的:发现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病理改变
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与未分化癌 生长方式: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 按发生部位分型
中心型:段及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
外围型:肺段以下,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
细支管肺泡癌:细支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属腺癌 临床表现
肺内症状:咳嗽、咯血、胸痛等
肺外症状:骨关节、内分泌症状、转移症状
中心型肺癌X线表现 直接征象
肺门区肿块,分叶状,轮廓毛糙,可形成偏心性空洞 支气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截断 右肺上叶肺癌,肺门肿块与肺不张连在一起,下缘呈反“ S”状间接征象:阻塞性肺过度充气、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外围型肺癌X线表现 早期小结节或小片状阴影 分叶状肿块
边缘毛糙或有短细毛刺,脐洋切迹 内可形成空洞 胸膜凹陷征
细支气管肺泡癌X线表现 早期:孤立结节或肺炎样浸润影
晚期:弥漫性结节状或斑片状病灶,边界不清楚 肺癌胸部转移
血行:肺内多发小结节影,远处骨质破坏 淋巴:胸内淋巴结增大,肺内网状影
直接蔓延:胸膜、胸壁受侵,大血管、心包受侵 鉴别诊断
中心型肺癌应与支气管腺瘤、支气管结核鉴别 支气管腺瘤:病变表面光滑,管壁无浸润与增厚
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内膜不规则,狭窄与扩张相间存在,外缘光滑,管壁增厚较轻,管腔内肿块少见 外围型肺癌:应与炎性假瘤、结核球鉴别
炎性假瘤: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多伴有胸膜肥厚,有肺炎史 结核球:形态规则,边缘清楚、偶有轻度分叶,内有钙化,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肺良性肿瘤:形态规则、边缘光滑
肺转移性肿瘤 血行转移
两肺多发球形病灶,偶可单发 大小不等,可呈粟粒状 轮廓清楚
密度均匀,偶有空洞
骨肉瘤的肺转移灶中可有钙化或骨化 淋巴转移
肺门、纵隔、隆突下淋巴结增大
自肺门向外放射状条索影,沿条索见串珠状细小点状影 可与血行转移并存 心脏与大血管正常X线表现 一、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1透视:
2摄影:后前位(靶片距2m) 右前斜位(向左旋转45度) 左前斜位(向右旋转60度) (二)造影检查
1 造影剂:离子型:76%复方泛影葡胺(1ml/Kg),毒性高,做过敏试验
非离子型:欧乃派克、优维显等,毒性低,不需做过敏试验 2 手段: DSA:时间减影法,实时成像,动态回放,激光打印,密度和时间分辨率高,计算机后处理
3 方法:选择性:心室、心房、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及分支等
二、正常心脏与大血管X线表现 左心缘
上段:主动脉结
中段:肺动脉段(心腰) 下段:左心室
心胸比率:心脏最大横径与胸腔最大横径之比,一般不大于0. 5 心前缘
上段:升主动脉 中段:肺动脉圆锥 下段:右心室
心前间隙(胸骨后区)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 下段:右心房
食道心后段正常压迹:主动脉结、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 心前缘
上段:右心房,右心房上为主动脉,二者相交成钝角 下段:右心室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
下段:左心室
心后三角:心后缘、脊柱前缘和膈面围成,内为肺组织 主动脉窗:胸主动脉升、弓和降部围成,内可见气管分叉、主支气管和肺动脉 (二)心脏大血管搏动
心左缘搏动:代表左心室搏动, 收缩向内,舒张向外,其上主动脉和 肺动脉搏动与相反,搏动明显
心右缘搏动:代表右心房搏动,搏动不明显 (三)影响心脏大血管形态、大小的生理因素 1 根据体型分为(生理分型): 横位心:见于矮胖体格
斜位心:见于适中体型,占多数 垂位心:见于瘦长体型
2 年龄:如婴幼儿心影呈球形,老人呈横位 3 呼吸:如深吸气心影趋垂位,深呼气趋横位 4 体位:如立位心影伸长,仰卧位横径加大
心纵轴(心长轴):心右缘第一弓和第二弓交点(心血管角)与心尖间的连线
横位心:心纵轴与水平面夹角<45度 ,心胸比率>0.5 斜位心:心纵轴与水平面夹角约45度 ,心胸比率0.5 垂位心心纵轴与水平面夹角>45度 ,心胸比率<0.5 心脏与大血管基本病变X线表现 (一)位置异常(malposition) 1.右位心(dextrocardia):
(1)右旋心(dextroversion)心纵轴指向右,内脏正位
(2)镜面右位心(dextrocardia mirror)心纵轴指向右,内脏反位
2.左旋心(laevoversion)或左位心(laevocardia): 心纵轴指向左,内脏反位
除镜面右位心外心脏位置异常常合并心内畸形
(二) 心脏各房室的增大(Enlargement of Cardiac Chambers )1.左心室增大(Enlargement of Left Ventricle) 后前位:左心缘延长,心尖向左下延伸
左前斜位:左心室段向后下突出,与脊柱重叠,心后三角消失 见于:高血压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 2.右心室增大(Enlargement of Right Ventricle) 后前位:心腰平直或突起、心尖上翘 右前斜位 :(1)心前缘前突,心前间隙变窄 (2)肺动脉圆锥隆起左前斜位:心前下缘向前膨隆,心膈面延长,推移左室向后平移 见于:二尖瓣狭窄、肺心病和肺动脉狭窄等
3.左心房增大(Enlargement of Left Atrium)
后前位:(1) 左心耳突出 (2) 心底部双重密度,心右缘双房影 右前斜位:食管中段受压变形后移 左前斜位:左主支气管受压变形抬高
见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 4.右心房增大(Enlargement of Right Atrium) 后前位: 下段向右膨隆并延长
左前斜位: 心前缘上段膨隆延长,与主动脉间夹角变锐 见于:房间隔缺损、三尖瓣病变等
5.心脏普遍增大(General Cardiac Enlargement) 后前位: 心脏向两侧扩大,心横径明显加大
左、右前斜位: 心前后间隙缩小,食管心后段受压普遍后移和气管受压分叉角度增大
见于:心肌、心包疾患和心功能失代偿 (三)形态异常(Abnormal Configuration) 病理分型
1.二尖瓣型心:
代表右室大,无肺动脉狭窄一类心脏病 X线心脏主要向左大,心尖圆隆,心腰突出 见于风心、房缺等
2.主动脉型心:
代表左室大一类心脏病
X线心尖主要左下大,心腰相对凹陷 见于高心病等 3.普大型心:
代表心包病或多个房室大一类心脏病 X线心脏向双侧增大,心源各弓弧消失 见于心包炎或心肌病 4.靴型心:
代表右室大,有肺动脉狭窄一类心脏病
X线心脏主要向左大,心尖上翘,心腰器质性下陷 见于法洛氏四联症等
(四)主动脉形态和密度的改变
1 形态改变:迂曲、延长(tortuosity、elongation) 2 密度改变:增粗、钙化(dilatation、calcification) (五)心包钙化(Pericardial Calcification)
(六) 肺循环改变(Radiological Signs of Abnormal Pulmonary Vasculature)
1. 肺充血(plethora)
肺动脉血流量增多,表现为:
两肺门影大,右下肺动脉干扩张,两肺纹理增粗,边缘锐利,清晰
肺血多少的判断标准
主要以右下肺动脉干直径为标准:
正常成人男性:10-15mm 女性:9-14mm 一般肺动脉和伴行支气管直径之比为1:1 2.肺血少(oligaemia) 右心排血量减少,表现为:
肺门影小,右下肺动脉干变细,肺纹理稀少和稀疏,肺野透亮 3.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收缩压>4kPa(30mmHg),平均压>2.7kPa(20mmHg)。
(1) 肺动脉段突出; (2) 肺门截断征;(3) 中心肺动脉搏动强;(4)右室大
4.肺静脉高压(Pulmonary Venous Hypertension) 肺静脉压 >1.33Kpa(10mmHg) 肺静脉高压X线表现
(1) 肺淤血(pulmonary venous congestion ):肺静脉压轻度增高时肺野透亮度下降,肺门大,模糊,以上部明显,上下肺门比例失调
Kerley B 线:为肺小叶间隔增厚,X线表现为肋膈角区长2~3cm,厚2mm左右的水平线影,与侧胸壁垂直 (2)间质性肺水(interstitial oedema):
压力3.33kPa或25mmHg左右时出现间隔线(septal lines),以Kerley’s B线或称小叶间隔线(lobular septal lines)多见 (3) 肺泡性肺水肿(alveolar oedema):
压力进一步升高出现,表现为双肺门区为主的边缘模糊的大片实变病灶,典型者呈“蝙蝠翼状”(bat’s wing shadow),可有胸水(pleural effusion) 常见心脏病X线诊断 (The Radiological Diagnosis of Common Heart Diseases) 一、先天性心脏病X线诊断
(The Radiological Diagnostic Imag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分类(classification)
?血液动力学分类(hemodynamics) ? 左向右分流(left-to-right shunts) ? 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 ? 双向分流(complex shunts) ?
无分流(without shunts)
临床分类(clinic):
?紫绀性(shunts with cyanosis)
? 无紫绀性(shunts without cyanosis) X线分类(X-ray):
?肺血增多性(plethora) ? 肺血减少性(oligaemia) ?
肺血无明显变化(normal)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 为左向右分流、肺血增多性、无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
分类
1.继发孔型(secondary) : 或称第二孔型,根据缺损部位可分为
? 卵圆孔型(fossa oval defect)
? 下腔型(inferior vena caval defect) ? 上腔型(sinus venous defect) ? 混合型(mixed defect)
2.原发孔型(primary):或称第一孔型
常合并有房室瓣发育异常,例如二尖瓣病变(mitral valve diseases)
临床表现
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杂音,无震颤,P2亢进或分裂
X线表现
继发孔(第二孔)型
? 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血液左向右分流,压力升高 ? 右室大,右房大:容量和压力负荷大 ? 主动脉结缩小:体循环血流量减少
法鲁氏四联症(Fallot’s Tetralogy) 为肺血减少、右向左分流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由肺动脉狭窄(漏斗部、肺动脉瓣和肺动脉干及分支)、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组成,前两者为主要组成部分
分类 1 典型:紫绀,靴型心 2 不典型:无紫绀,非靴型心
临床
出生后4~6个月出现紫绀(右向左分流),多数患者有蹲踞现
象和杵状指(趾)。胸骨左缘2~4肋间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2降低 X线表现
1.右室肥厚,“靴型心”:压力负荷增加和肺动脉狭窄而产生。多数心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心腰凹陷,心尖圆隆。少数心尖上翘呈“靴型心”有特征
2. 肺血减少:右室流出道梗阻明显,肺血通过室缺产生右向
左分流,同时也可通过骑跨的主动脉产生右向左分流 3. 主动脉增宽,可见右位主动脉弓:发育畸形 后天性心脏病X线诊断
(The Radiological Diagnostic Image of Acquired Heart
Diseases)
一、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 急性或亚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一 性风湿性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 (mitral stenosis) 1.病理
瓣膜表面粗糙硬化、瓣缘赘生物形成,瓣叶间粘连 2.临床表现
? 症状:劳累后心慌、气短,端坐呼吸、肝大、下肢浮肿
? 体征: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P2
亢进
3.X线表现
(1)心脏增大:呈二尖瓣型
(2)左房大、左心耳(left auricle)突出 (3)右室大 (4)主动脉结小
(5)肺瘀血 (6)间质性肺水肿常见
(7)可有肺动脉高压 (8)二尖瓣膜钙化影 (9)偶见肺含铁血黄素沉着(hemosiderosis)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病理
瓣叶增厚、收缩,瓣膜表面粗糙硬化、有赘生物,腱索缩短、
粘连
2.临床表现
? 症状:劳累后心慌、气短、咯血、端坐呼吸、肝大、下肢浮肿 ? 体征: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
3 X线表现
? 心脏增大,二尖瓣型
? 左房、右室、左室大,左心耳突出 ? 主动脉球正常或缩小 ? 肺瘀血
? 二尖瓣膜可钙化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fficiency) 1.病理
主动脉瓣硬化、增厚、卷缩、瓣叶边缘赘生物 2.临床表现
? 症状:劳力性心慌、气短
? 体征:主动脉瓣听诊区舒张期杂音,脉压差增大
3 X线表现 (1)心脏增大:呈主动脉型 (2)左室大 (3)升主动脉增宽 (4)合并二尖瓣病变 (5)左房大 (6)右室大
(7)肺瘀血 (8)间质性肺水肿 (9)急性左心衰时可有肺泡性肺水肿
医学影像学课件整理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