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盐水灌注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病变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粘膜下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等。经阴道宫腔盐水灌注超声造影
(saline infusion sonography,SIS)使宫腔内膜形成无回声液性区域,子宫内膜结构显示更清楚,提高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围绝经期患者90例,均进行阴道超声(transvginal ultrasoundgraphy,TVS),盐水灌注宫腔造影,选择性的进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治疗,病理诊断追踪。本组患者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495岁,造影前均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心电图、监测血压,除外造影禁忌症。 12仪器设备:采用阿洛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腔内探头频率6~75MHz;医用Fr10儿童型双腔气囊导尿管。超声造影所用药物: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地塞米松5mg。
13方法: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经阴道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子宫肌壁间、子宫内膜情况,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边界、形态、回声特点等。然后放入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口。注射器吸取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导管,排出管内气体,避免造成伪像干扰。置双腔管于宫颈管内,达宫颈内口上方,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3ml充盈气囊,固定后取出窥器。用20ml注射器经造影管向宫腔内缓慢注入造影药物5~20ml,阴道探头纵横切面常规检查,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增加液体注入量,直至病变显示清楚,观察子宫内膜病变大小,形态,位置,回声及与子宫壁的关系。次日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将术中所见及病例结果分别与单纯阴道超声检查及SIS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经TVS,SIS及诊断性刮宫诊断内膜病结果比较(n,%)
2结果
90例患者盐水灌注宫腔后,宫腔扩张内膜病变部位显示清楚,与宫腔内未注液前内膜病灶的成像形成了明显对照。其诊断结果比较见表1,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子宫肌瘤,内膜癌均为手术或宫腔镜手术病理证实。 3讨论
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中诊断,应用价值高于腹部超声。腹部超声仅能显示子宫内膜异常团块回声,造成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困难,盐水宫腔超声造影可以使宫腔内无菌生理盐水短暂积聚,从而形成良好的透声窗,使子宫内膜和病变的轮廓显示更加清晰,对内膜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宫腔镜检查相当,且价钱便宜和无创的特点均优于宫腔镜检查[1]。子宫内膜病变多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诊断性刮宫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非直视性,对内膜息肉,粘膜下子宫肌瘤无法采集到标本而漏诊。有文献报道,单纯性诊刮造成子宫内膜病变漏诊率达10~35%[2]。子宫内膜息肉,经阴道超声检查,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与子宫内膜增殖症不易鉴别,宫腔灌注后可见宫腔内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突向宫腔内有蒂的则呈结节状,无蒂的内膜局限性隆起。本组病例中31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内膜增厚,回声不均,造影后图像可清晰显示息肉形态、部位、数量,符合率达935%。粘膜下子宫肌瘤,灌注后可清楚显示蒂所在部位及粗细,基底部与宫壁的关系,为宫腔镜下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组病例中,粘膜下子宫肌瘤9例,其中有1例
造影前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造影后发现基底部内膜回声中断,在蒂部检出血流信号,盐水灌注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较高。子宫内膜增殖症,在造影前表现为子宫内膜均匀性增厚,囊性增生时内膜可见无回声区。超声注水造影后,宫腔分离,内膜对称性增厚,内膜与肌层的界面完整。子宫内膜癌注水后内膜表面不规则并呈不对称增厚,当癌侵入肌层时,内膜与肌层分层分界不清。本组病例中有2例内膜癌,1例在造影前仅显示内膜增厚回声不均,造影后显示内膜局部与肌层分界不清,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诊断。 4结论
子宫内膜病变盐水灌注宫腔造影可提高子宫内膜病变成像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是无创易行。本组认为对内膜异常的患者均采用盐水灌注宫腔造影检查,除外粘膜下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后再进行诊断性刮宫,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提高诊断性刮宫的准确性,为宫腔镜下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梁海燕,凌斌.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所致阴道流血[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0(28):724727
[2]何丽娟,吴玮.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6,7(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