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A)。 A、主体我和客体我 B、心理我和社会我 C、身体我和心理我 D、生理我和社会我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B)。 A、实物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互动游戏 D、规则游戏
3、(B)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A、自我提升 B、自我否定 C、自我贬抑 D、自我接纳
4、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B)。 A、类比 B、组织 C、归纳 D、复述
5、(B)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婴儿早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童年期
6、优先注视范式(D)。 A、也称习惯化范式
B、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技术 C、是一种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技术 D、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
A、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C、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D、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达尔文 C、高尔顿 D、施太伦
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B)。 A、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B、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1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C)。 A、个人经历、社会环境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11、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 A、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D、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12、强化说运用(C)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A、模仿学习 B、语言获得装置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13、亲社会行为是指(C)。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侵犯行为
C、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14、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C)。 A、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外向 C、越来越成熟
D、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15、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C)。 A、个性化 B、外化 C、社会化 D、内化
16、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C)。 A、4种水平和6个阶段 B、2种水平和4个阶段 C、3种水平和6个阶段 D、4种水平和8个阶段
17、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C)。 A、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B、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D、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18、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D)。 A、13岁~15岁 B、16岁~18岁 C、3岁~6岁 D、7岁~12岁
19、直觉行动思维表现为(C)。 A、借助表象思维 B、在动作之外思考
C、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D、对行动结果有预见性
20、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主要是(A)。 A、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B、互动游戏、实物游戏、网络游戏
C、互动游戏、实物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 D、身体游戏、角色游戏、计算机游戏
21、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D)。 A、在无法实施横断研究或纵向研究后迫不得已选择的一种研究方式 B、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设计方式
C、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缺点 D、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2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A)。
A、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 B、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决定道德发展的速度 C、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可以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 D、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道德的内容
25、(D)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A、自我意识 B、自我监控 C、记忆状态 D、记忆监控
26、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岁~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D)。 A、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B、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27、依从性集合关系期的特征是儿童首先依从(C)。 A、父母 B、朋友 C、老师 D、同伴
28、(C)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A、情感 B、亲子关系
C、依恋 D、母子关系
29、“男女同化”(androgyny)人格是指(B)。 A、一种变态的人格
B、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C、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D、一种不成熟的人格
30、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为(A)。 A、在成人阶段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B、在成人阶段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C、倒U型曲线
D、在成人阶段基本保持相对稳定 31、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A)。
A、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 B、简单发音阶段,有意义的语音,多音节阶段 C、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电报句 D、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完整句子 32、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A)岁左右。 A、50 B、70 C、40 D、60
33、攻击行为是指(A)。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利他行为
C、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D、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34、“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B)。 A、由欺负人格造成的
B、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C、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D、由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 35、“最近发展区”是指(C)。
A、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B、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D、儿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6、泛灵论是指(A)。
A、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儿童认为所有动物都是有生命的 C、儿童认为所有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D、儿童的思维还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 37、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主要概念有(B)。
A、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负强化 B、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个别语法 C、观察学习、选择性模仿 D、同化、顺应
38、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C)。 A、达尔文于1876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 B、霍尔于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 C、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D、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3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A)。 A、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B、皮亚杰理论的源头 C、认知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的一种
40、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A)。 A、3岁~4岁 B、2岁 C、13岁~14岁 D、7岁~8岁
41、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岁~2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D)。 A、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42、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D)。 A、8个月 B、2岁左右 C、1岁左右 D、3岁左右
43、(A)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A、人生观 B、信仰 C、世界观 D、价值观
44、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D)。 A、动作形象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表象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45、延迟满足是指(B) A、抑制某些行动
B、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C、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 D、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