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 年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电能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1 新人教版必修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 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 我从以下 六 个方面阐述 第一课 时 的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 “ 化学与能源 ” ,在选修模块 ④ 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 (1) 氧化还原反应 (2) 能量的转换 (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 (5) 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主要内容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 、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 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 、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 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及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 通过化学史 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 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 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 、实验探究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指导发现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 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 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 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 、 学法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 同时注意适时的
利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合小组全体之力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满意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 [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 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一) 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 2 )多媒体呈现 2001 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 3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实现这个转变?
( 4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 自主探 究 ,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 1 )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
问题 1 :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 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问题 2 :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
问题 3 :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 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 2 )实验探究:原电池及其原理
将学生分为两组 ,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 投影实验内容 ] 实验实验 1 序号
实验 2
实验锌片插入稀硫酸 步骤 实验 现象
思考问题 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问题 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寻找问题 2 : 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答案 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 H + 的?
问题 3 :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
组内 交流 列出想法
实验实验 3 序号
实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步骤 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 实验 现象
思考问题 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问题 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寻找问题 2 :电子从 Zn 到溶液中 H 答案 + 经历了哪种途径?
问题 3 :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问题 4 :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组内
铜片插入稀硫酸
实验 4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