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生源的组成及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有:第一类学生来自普通高中,经过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第二类学生来自于职业高中或中专,经过技能高考、单考单招或中高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多元化的生源结构从整体来看:首先是学生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其次是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和就业倾向,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最后是学校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各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各不相同,但是专业设置重叠严重,课程设置趋同性较高,教学模式差异不大。针对上述问题,不难发现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很难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同质化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行业、产业需要的多样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亟需进行分类教学模式研究。 (2)课题界定: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模式研究”是指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将各专业学生分成若干类型、将教学目标设置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改革与教研活动,使得教学内容、教学速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通过分类培养得到推进。 (3)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分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就是分类教学模式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B.S.)的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目前美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教学方法之一,它倡导群体教学并迎合每个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使得绝大多数(90%)学生符合教育目标。受美国分类教学的影响,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分类教学模式上展开各种形式。例如,在分班上,1978年日本规定:初中数学、英语课程根据学生志愿分成高、低两个教学层次,高中根据学习程度编班。在课程改革上,1995年韩国提出改革方案:韩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需要、兴趣等各方面情况,选择不同水平的教育课程。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分类教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承认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教育家。他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思想至今仍然影响深远。但是我国分类教学实践方面还是晚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真正的实施。经过多年教育实验推理,分类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分类教学仅仅在义务教育阶段被广泛重视,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很少提及。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分类教学是高职生源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面对多元化的生源,我们不可能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也不可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学生。而分类教学正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2)分类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抢夺生源大战,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不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并没有降低,企业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趋高涨,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也与日俱增。这些都是高职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实行分类教学就是作为加快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提升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理论依据:
与分类教学相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有一定难度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教学条件适当,所有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学校所教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 (2)研究目标: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最后形成一套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理论。 (3)研究内容:
1)研究对高职学生进行分类的方法
行业企业的岗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三类:工程技术类人员,主要从事各个领域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工艺设计与实施、流程控制与管理等工作;基层管理类人员,主要从事各种工艺设计方案编制,生产工艺流程优化修正,班组人员管理等工作;操作类人员,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的操作加工工作等。
对同一专业多元化结构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他们入学时的学业水平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人沟通的能力,将项目工程师、基层管理职员、操作技师岗位作为未来发展的选择方向,实现学生的就业岗位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一一对应,然后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分为工程技术类、基层管理类、操作类等三类班级。 2)研究合理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后,研究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工程技术类人才的班级注重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基层管理类人才班级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操作类人才班级的教学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研究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分类教学方法 实施分类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培养方案,在熟悉该类型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分类特点及课程性质,就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做出合适的取舍,同时选择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层管理类人才及工程技术类人才班级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今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学生访问、考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要求学生完成;课内外所布置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开展的各项活动应成为整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成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
对于操作类人才的教学,宜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各种活动要求学生动起来,实际操作演练所学技能。
此外,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各项需求,还可开设分层次的选修课程。如针对基层管理类人才学生可开设拓宽类选修课,以介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行业内最新的文化、发展动向,或者开设兴趣类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在专业外其他领域的特长。针对工程技术类及操作类人才,可以开设分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与必修课课程相辅相成,以强化此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4)研究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方法
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多类型合格人才的培养,分类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学生实行定量记分与定性评价并重、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特长考核并举,以达到不同考核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各种知识与技能,适应不同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体系要在考核主体变化的前提下,对考核的形式、考核的标准等予以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分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研究假设:
1)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分类教学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分类教学改革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创新之处:
1)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提出对高职学生进行准确分类的方法。
2)将分类教学模式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解决了高职生源多元化与高职培养方案单一的矛盾问题,构建了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模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根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指南》提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结合研究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定“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选题。其次,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选取分类教学方面有成功经验的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然后,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我国分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以×××××××××类专业分类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案例研究。最后,结合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总结与启示,构建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及互联网等广泛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与研究。 2)文本分析法。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权威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条文关于分类教学的相关规定和具体要求。
3)实地调查法。为更好地了解本省高职分类教学的真实现状,在本省各高职院校中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现场观察和询问,并做好记录。 4)访谈法。计划选择20名左右教育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针对本省高职分类教学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访谈,并根据情况,召开2到3次的小型座谈会。 5)案例分析法。以×××××××××类专业分类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总结经验。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分类教学的做法与特点,总结成功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
7)分析归纳法。研究分析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内容并合理分类;根据比较研究及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国内外分类教学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3)技术路线:首先,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然后进行具体研究过程(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最后撰写研究报告,上交上级管理部门,收集各类反馈意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7.6-2017.7):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理论研究阶段(2017.8-2018.1):国内外分教学模式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3)实践研究阶段(2018.2-2018.10):理论实践相结合,构建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8.11-2018.12):准备结题材料,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