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由这四类句型变化也可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小册 p30 (2)仄起式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五)粘对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
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1)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关键抓住第二个字。抓住了第二个字,是平起,还是仄起,根据平仄交错和粘对原则,再根据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的规定。一首诗平仄格律就定了。
例如:
仄起两种形式
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两首仅第一句不同,其余一样。 平起两种形式 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首仅第一句不同,其余一样。
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
(六)孤平、三平调和三仄脚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的
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再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成了:平平仄仄仄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仄声,叫做“三仄脚”,最好也避免。实在必要时也可一用。用三仄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