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俄罗斯书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红色麦加”与“红都现象”访问苏联

——《俄罗斯书简》书评

本书评所使用的《俄罗斯书简》是董友忱所翻译,人民东方出版社。 泰戈尔全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等等。,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5月7日,生活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背景:上个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叶,资本主义弊端凸现,法西斯主义抬头。1930年秋,应苏联政府的邀请,泰戈尔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朝觐”式的访问。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这让他又惊讶,又欢喜。他看到苏联各阶层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建设新生活的高涨热情,看到了苏联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新型的民族关系,看到了苏联在惠及广大民众的普及教育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向往的东西”。泰戈尔常常拿这一切与印度加以比较,他迫切希望用“俄式革命”来救治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济世良方”。全书完整记录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真实感受。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

《俄罗斯书简》是泰戈尔从1930年9月20日起在“朝觐(作者本人如此说道)”俄罗斯时写的,作者在“朝觐”苏联时在写了十四封关于在苏联时所见所闻的信,后来的人将其整理为《俄罗斯书简》一书。

本书译者董友忱曾说,显然,泰格尔的心情源于殖民地的生活体验。访苏期间,泰戈尔常常拿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与印度甲乙比较。所以“朝觐”本身就包含有一种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济世良方的愿望。然而,他绝不是自己所看到的苏联的一切事物的盲目崇拜者。他的目光是柔和的,也是犀利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本书中常拿苏联来与印度做比较,大到国家体制,小到人民生活,泰戈尔都做了仔细的比较,这让读者可以简单明了的看出苏联与印度的差距,同时也表达了泰戈尔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感.

在本书的第五章中作者通过问答的方式与苏联的基层人民谈话,通过泰戈尔的记录方式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点东西就是真实,这种方式使文章显得真实可靠。

泰戈尔止在书中谈了关于苏联的教育问题,泰戈尔对苏联存在很大的一部分的认同感,以至于他认为他去苏联是去“朝觐”的,但是通过后来的对苏联不断了解之后,他发现了在社会主义专制体制下得弊端,他极力的反对个人的专制体制,认为这将会阻碍苏联的发展,这是他反对的部分,他在后期还曾预言过苏联如此的专制体制必将走向灭亡的观点。

他对苏联的教育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反对这种教育方式,他认为苏联为了使教育适应自己的那种特殊的理论使用的教育方法有些偏颇,一方面使思想获得了自由,而另一方面又要使它服从暴力。

在文章的最后,泰格尔从宗教与思想的方面分析了印度穆斯林与苏联信仰的区别。

《俄罗斯书简》这本书在我刚刚看的时候我其实认为叫《苏联书简》可能会更加的合适,因为它所探讨的是泰戈尔在苏联的所见所闻,但是在我看过整本书之后我认为其实名字叫什么都无所谓没关键是他的内容如何,书名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俄罗斯与苏联也许不一样,但是他们本是同源,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并无多大。

文章整体富有内涵,如其中一句:“是资本家的统治压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只不过是他们发财致富的工具。”这一句深刻的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们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但是劳苦的人们遍布全世界,痛苦会使他们联合起来,而那些握有权力的财主们只会各自坐在自己的钱箱和宝座的四周,他们是永远不会联合起来的。

当泰戈尔接到来莫斯科的发来的邀请的时候,他对布尔什维克还没有形成任何清晰的概念,所以当他听到关于布尔什维克的各种各样的议论时,他在心里就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因为一开始他们的革命就是一种暴力的行动。但是他发现欧洲对苏联的敌视似乎减弱了许多,很多人在听说泰戈尔要访问苏联时都对他表示了支持,甚至在许多的英国人的言谈中听到了对他们的赞扬,他们说,俄国正在开始进行一种另人惊叹的实验。

也有不少人对他的出行表示担心,主要是担心苏联那里会缺乏舒适的环境以

及适宜的饮食。但是泰戈尔说,我既然接到了邀请,如果不到世界最大的历史祭坛上去看一看,那将是不可饶恕的。后来当泰戈尔听到俄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几乎是从零开始并且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时候,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到那里去,即使他的身体会垮下来,他也在所不惜。

泰格瑞不仅仅只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曾亲自召集农民,和他们讨论共同耕种土地的问题。泰戈尔在很早就有了类似农村合作社的想法他认为:一、土地的所有权不应当归地主,而应当归农民;二、如果不能根据合作的原则共同耕种土地,那么,农业就不会发展。企图用古代的李趴在支离破碎的小块土地上争取丰收,那就等同于用破裂的瓦罐去打水一样。但是,他后来有认为这两点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如果把土地的所有权给予农民,这种所有权很快就会落到高利贷者的手里,农民的苦难不但不会减轻,反而还会加重。

泰戈尔一开始对于俄国的革命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他觉得距离推翻沙皇统治的

革命也就过去了十三年而已,在这期间,他们不得不与内部和外部的强大反派进行斗争。他们是孤立无援的,需要自己承担重建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的重任,由于从前暴政所遗留下来的废物的堵塞,他们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在美国与英国公开支持援助的那些叛乱之下,在国内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卖掉了自己的口粮,与此同时,又不得不完全保持着国家机器中最没有生产性的部分——军队。尽管缺少外部的援助,他们还是投入新时代大厦的建设工作,至今才只有八个年头。

泰戈尔到莫斯科之后,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与欧洲所有其他豪华的城市相比显得很不整洁。在街上的行人中,没有一个衣着华丽的人,全城人的穿着打扮几乎是一样的,就好像城里住着清一色的工人。

泰戈尔在书中还介绍了莫斯科的“农民之家”,这种“农民之家”类似他们的俱乐部,与我国的农村合作社不大相同,在那里设有关于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咨询处;不识字的农民可以在那里学习文化;在哪里还举办一些专门的学习班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的方法。这种“农民之家”,还设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博物馆,展出各种展品,此外,还可以向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咨询。通过这种广泛的群众性组织,苏联政府唤醒可昔日不识字的农民的智慧,因而,也就为建设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泰戈尔对苏联的称呼为俄国,显然在作者真正的进入这一神奇社会体制之前对待 苏联的态度是不那么认同的,但是在文章的后期,作者真正的在信中称呼俄

国为苏联,这称呼的转变,也代表着作者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怀疑到肯定,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苏联在当时取得的成就之大。

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谁干的活多,谁就会得到更多的报酬。冬季的地里的……。从这里我看到苏联在当时采取的是按劳分配的工作原则,并且每天工作八小时,每五天还能休息一天。虽然农村合作社的人有在变少,但是产量却在不断地提高,这反映了斯大林体制在期初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但是从我们所看到的后期来看,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太过于明显,且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书简 

“红色麦加”与“红都现象”访问苏联——《俄罗斯书简》书评本书评所使用的《俄罗斯书简》是董友忱所翻译,人民东方出版社。泰戈尔全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等等。,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5月7日,生活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y6e379u093x5if1klmb9gaib47veh009n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