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点半径的设置应使调查人员能发现观测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在森林、灌丛内设置的样点半径不大于25m,在开阔地设置的样点半径不大于50m。样点间距不少于200m。
到达样点后,宜安静休息5分钟后,以调查人员所在地为样点中心,观察并记录四周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距离样点中心距离、影像等信息,见表D.3。每个样点的计数时间为10分钟。
每个动物只记录一次,明知是飞出又飞回的鸟不进行计数。
4.1.4.2.3 直接计数法
对于集群繁殖或栖息的鸟类调查宜使用直接计数法进行调查。
首先通过访问调查、历史资料等确定鸟类集群时间、地点、范围等信息,并在地图上标出。在鸟类集群时进行调查,计数鸟类数量。记录集群地的位置、鸟类的种类、数量、影像等信息,见表D.2。
4.1.4.3 爬行类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1-5个月内,调查时间根据动物种类及习性确定。
4.1.4.3.1 样线法
在爬行动物栖息地随机布设样线,调查人员在样线上行进,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见表D.1。
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宜为每小时1-2km。不宜使用摩托车等噪音较大交通工具进行调查。
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4.1.4.3.2 样方法
在爬行动物栖息地随机布设50mX100m的样方,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信息,见表D.4。
4.1.4.4 两栖类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1-5个月内,调查时间为晚上(日落0.5小时至日落后4小时)。
4.1.4.4.1 样线法
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线法。
沿溪流随机布设样线,沿样线行进,仔细搜索样线两侧的两栖动物,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见表D.1。
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宜为每小时1-2km。不宜使用摩托车等噪音较大交通工具进行调查。
4.1.4.4.2 样方法
非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方法。
在调查样区确定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在栖息地上随机布设8mX8m样方。至少四人同时从样方四边向样方中心行进,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见表D.4。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4.1.5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受威胁状况调查
进行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时,记录各调查样区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受到的主要威胁、受干扰状况及程度,见表D.5。
根据样区调查情况,结合资料查阅、访问调查,对调查单元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受到的主要威胁、受干扰状况进行评估。
危胁及干扰程度分为强、中、弱。
4.1.6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调查
查阅资料、访问调查相结合,记录各调查单元野生动物受到的主要威胁及保护现状,见表D.6。
4.1.7 野生动物分布区社会经济调查
查阅资料、访问调查相结合,记录各调查样区、调查单元社会经济情况,见表D.7。
4.1.8 常规调查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1.8.1原始数据的保存、修改、录入
野外记录表应永久保存。
野外记录表不宜涂改,对记录表中明显的错误应进行标注性修改,并加注修改时间及修改人。
原始数据应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数据录入和上报,并保存备份文件。
4.1.8.2 调查样区数据计算 4.1.8.2.1 分布面积
如果某种动物在调查样区各层均有分布,则调查样区面积即为动物的分布面积。如果某种动物在调查样区内仅分布于特定的栖息地,则该栖息地面积为该种动物的分布面积。
4.1.8.2.2 栖息地面积
根据文献资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记录,确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类型,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遥感数据等有关资料,用GIS确定各种类型栖息地的面积,各类型栖息地面积之和即为该种动物在调查样区内的栖息地面积。
4.1.8.2.3 野生种群密度及数量计算
①样方法
宜以有关软件计算动物的数量及密度。
②样线法
宜以有关软件计算动物的数量及密度。
③样点法
宜以有关软件计算动物的数量及密度。
④集群地计数法
调查样区内动物数量S=S1+S2+ …+Sn
Sn 为第n个集群地某种动物的数量。
4.1.8.2.4 兽类痕迹密度计算
①样方法
D=(D1+D2+D3+ …+Dn)/n
Dn= Nn/ An
D为某个样区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Dn为第n个样方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Nn为第n个样方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数量;
An为第n个样方的面积;
②样线法
D=( D1+D2+D3+ …+Dn)/n
Dn= Nn/ An
D为某个样区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Dn为第n条样线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Nn为第n条样线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数量;
An为第n条样线的面积;
4.1.8.2.4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相对密度计算
①样方法
D=(D1+D2+D3+ …+D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