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薛丽梅
【摘 要】【摘 要】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多发病,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来进行预防,包括干预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2(021)005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多发病。现在研究发现,8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一般分三级。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残障率很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最大。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简单讲包括三个方面:①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干预危险因素;③特殊的神经内科专科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清淡、生活规律、保持活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等。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干预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种。年龄、性别、遗传、种族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一倍。男女之比约为1.1~1.5∶1.可干预改变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
尿病等。
1 吸烟
吸烟可增加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循环阻力和血管壁损伤,是一个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与年龄、高血压和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其危险度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因此建议:劝吸烟者戒烟,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取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仅在指定地点可供吸烟,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
2 饮酒
人群研究数据已经显示,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有人研究发现,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因此建议:劝青年人忌酒,饮酒要适度。孕妇禁饮。目前还没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适量饮酒是预防脑卒中的确切保护因素,所以不宜向不饮酒的人推荐用饮酒的办法预防脑卒中。
3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增高、血液循环阻力会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大量研究已证实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不少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性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减少19%~31%。因此建议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予以“治疗性生活方式”(包括减少盐和脂肪摄入,有规律的增加运动量,降低体重,戒烟等)对既往患有卒中或冠心病,且TC高于5mmo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4 肥胖
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亦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因此,控制肥胖就能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肥;教育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5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偏高程度及时间与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而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高血压控制首先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防止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方式,对血压水平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尤为重要。防止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有:①减轻体重: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在20~24。②限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③减少膳食脂肪,少吃糖类和甜食。④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⑤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⑥戒烟、限酒。
控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及时调整用药及剂量,直到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6 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有些研究认为,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因此建议:①成年人 (≥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②确诊为心脏病者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7 糖尿病
糖尿病可使脑部微小血管和大血管发生病变,而且血糖高会加重脑卒中病人脑
细胞损伤程度。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测定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并及时请内分泌专科医师会诊;糖尿病患者应通过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来有效控制血糖浓度,控制一定要达标。
密切预防脑血栓形成即减少脑卒中的出现,从生理角度上讲,50岁左右的人脑血管多有粥样硬化。预防脑卒中应从40岁开始做起,尤其是到了50岁以后,最好能多吃软化血管的蔬菜、水果,以植物油为主。除此之外,应制怒、忌愁、少烦恼、乐观愉快。做好可干预的一级预防工作,配合专业的二级三级预防,才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参考文献
[1]杨卫红,林敬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5):324-328.
[2]赵晓玲,刘鸣.卒中的预防-证据与实践的差距有待缩小.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3):185-187.
[3]董强.卒中的预防现状与展望.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