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解读

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开始实行干支纪年,沿用至今。古人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具体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学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精要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思维激活

说一说 中国古代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发展?特点怎样? 做一做 读下图这种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

- 1 -

A.原始氏族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答案:A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

- 2 -

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思维激活

说一说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有哪些发展进步?表现如何? 做一做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答案:C

三、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发展进步,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称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小农经济的特点: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近代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思维激活

说一说 个体小农经济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特点?

做一做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唐代男耕女织的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诗中描写的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 -

答案:D.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学法提示:首先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然后认识精耕细作的形成原因和办法。同时还要结合中国各朝代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生产力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建等方面探讨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考点落实 精耕细作是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的产量。

它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案例:借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但是牛耕出现后,

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

A.冶铁技术的产生 B.犁铧的使用

C.犁壁的安装使用 D.耧车的创制

答案:C

解析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照一定的方向翻到,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非常便捷,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从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2、考点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学法提示: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农业进行发展。注意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还要注意从社会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考点落实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

- 4 -

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案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人民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开始改造自然、兴修水利。而生产力就是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点三: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学法提示:农具的创新和进步,标志着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农具的革新方面。

考点落实 (1)先秦农具的革新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大量存在,但由于青铜相对昂贵,不可能大量应用于生产,这一时期耒耜仍然是主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而且范围日益扩大,牛耕出现。这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汉代以来农具的发明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5 -

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解读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开始实行干支纪年,沿用至今。古人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具体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学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y2dx4au7c01k8300wxv0h1ll01eyq01c4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