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
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 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⑴① 骈,两马并驾,一同 ;② 这样,指示代词 ;③ 通晓 ;④ 意指成长 。 ⑵ 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⑶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B
⑸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⑹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未有庸人不忌才 。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⑸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二浙四时皆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①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
【注】①迨:等到,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具答之 具:________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____ ③岁以为常 岁:________ ④霖霪不已 已: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B.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C.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D.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4)【甲】文“渔人甚异之”的“异”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2)B
(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延、岁”都是古今异义词。
(2)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指鸡鸣狗叫的声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余:我;尝:曾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结合语境分析,渔人前行时忽然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见
到过的,感到非常惊异,故“渔人甚异之”的的“异”是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故答案为:⑴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⑵ B;
⑶ 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⑷ 结合语境分析,【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结合语境分析,南北雨泽各异, 意思是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不同呢,下面就进行解释, 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附参考译文】
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因此杜甫诗说“(细雨)滋润万物细细密密一点儿也没有声响”。而东坡诗说道:“春雨来时如同积累的尘埃,东风的猛烈可以把人刮倒。”韩持国也填有“轻柔的云,淡薄的雾,散作催花开放的春雨”的词句。到了秋天,就是久雨绵延,为多雨而受苦。每年都把这当成是常事。两浙地区四季都有大风。春天多打大雷,下大雨,久雨绵延不停。到了夏季先是“黄梅雨”,接着是“洗梅雨”。(人们)把五月二十日前后的雨称为“分龙雨”,从此下雨不再到处都下,就像北方人说的“隔辙雨”。等到秋季,稻子将要抽穗长熟,稻田地里需要水的时候,竟反倒大旱。我自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这是南北(气候)不同的地方。
1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
③ , 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大将
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
中考语文专题汇编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及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