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公共危机管理伦理的功能【论作为整体伦理之危机(上)】
内容摘要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问题,而由
市场化社会所引发的伦理道德危机却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根本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体验。这种真实的深度体验指示给人们的是,无论是德性、德行,还是幸福或一种好生活都显得那么艰难。作为整体伦理的拔根使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伦理传统的民族陷于风险境地。由现代性所引发的道德危机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们不可拘泥于个别的道德现象而就事论事,以致不得整体要领。解决危机的根本道路乃在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动的重建,而重建的主体依然是权威者集团和成人者群体。 关键词 整体伦理危机 道德拔根 道德宽容 道德冷漠 扎根
作者 晏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100875)
何谓整体概念的伦理
虽然人类社会始终在变,但人类始终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一种历史的结合点。只有在最低限度的秩序内,社会的运行和变革才有可能,也才有意义。所谓最低限度的秩序乃是指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伦理价值体系。社会的基本结构呈现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种元素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其间既不能合并为一,也不能各自为政,它们分别为社会提供三种相对有别的价值:生活资料、秩序保障和意义支撑。与三种价值相对应的是三种价值原则:效率、正义、自由和幸福。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创造社会基本价值,人们遵循社会基本价值原
则,或自发形成,或由权威者供给,或通过民主讨论给出供人人遵守的游戏规则,包括习惯、惯例、风俗、禁忌;规章、条例、守则;法律;意识形态等。人们通常把游戏规则中约定俗成的、关涉自我责任、主体间责任、完全责任和不完全责任,通过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部分称为伦理道德。简而言之,除去那些物的要素,社会秩序实质上就是人们的行动结构和观念结构。在这些结构中,有些是被鼓励的,有些是被要求的,有些是被禁止的。它们通常以“应当”的形式被表达出来,形成道德劝谕、戒命、律令,等等。这些以应当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命令,要么关乎资源与机会之分配,要么鼓励、约束人的观念与行为。 在一个相对稳定且和谐的社会里,通常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伦理价值体系,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作为整体概念的伦理,这个作为整体概念的伦理有时也被称为“伦理范型”。作为整体概念的伦理有理论的和实践的两种形态。理论形态的整体伦理是思想家构建出来的由基本概念或范畴组成、中介于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实践形态的整体伦理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交往和生活中形成的观念、规范和行动体系。
理论形态的整体伦理是由思想家构造的有关伦理道德的“理念型”。人文思想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可能拥有自己的“理念型”,但后者的“理念型”通常只是一种概念工具,它基于特定的观点,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离出某些特征,整理成逻辑一致的“思想秩序”,反过来可以作为衡量现实的制度。而自韦伯以来,社会科学家已不满足于对“法则性知识”的建构,还致力于“表意性知识”的追寻,以便对人的行动进行“意义妥当性”的理解和“因果妥当性”的解释。而对伦理学家来说,其“理念型”则明显地拥有“意义妥当性”的理解和“因果妥当性”的解释两个元素,抑或是事实性陈述和规范性陈述的有机结合。亚里士多德、康德、儒家伦理莫不如此。这些“理念型”的整体伦理具有自身的逻辑一致性,具有自恰性,是自足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成功地把价值逻辑与事实逻辑结合起来,亦因此,这种自足而完备的整体伦理极具迷惑性,以致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道德事实。许多后学,总以为雅典
城邦的公民都像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那样,既具有理智的德性又具有道德的德性;既有明智和自制,又有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即幸福。也总以为,先民们都像儒家所呈现的那样,志于道、居于德,遵循着三纲五常,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以推究外物之理,以格心中之欲,通过修身、正心、诚意,以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介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最后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在任何一种场景下都不曾出现与思想家供给的“伦理范型”完全符合的道德景象,出现的只是充满了缺陷、非完满的、未完成的道德事实。理想性是“理念型”整体伦理的根本特征,它部分地指向于道德事实,但更多是面向未来,是关于“应当”的逻辑体系。不过,它们也不完全是空中楼阁式的“理想世界”,也会通过向上和向下的方式发挥它们的效力:批判、规范和导向。向上的方式是将伦理学家的伦理观政治化或制度化;向下的方式是将伦理观日常生活化,变成人们的日常道德意识和道德意义,从而成为道德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伦理乃是一种真正的关于实践的学问,是一种教化哲学。作为一种道德事实,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整体伦理,有若干道德核心词、核心命题,它们多半都是从思想家那里转化而来的。
实践形态的整体伦理尽管包含着思想家所言说和倡导的伦理元素,但它毕竟属于大众的道德理性知识和道德生活实践。这种道德理性知识以日常道德语言为表达和交流手段,以基本的道德范畴和命题为内容,以被鼓励的、被要求的和被禁止的命令式为规范形式,以内心道德情感和外在的道德舆论为实现方式。道德生活实践表现为一种可描述、可评价的道德事实。这种道德事实并非人们预先准备好的伦理范型,而是人们在反复进行的生产、交往和生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诸种观念、规范和行动,其深厚基础乃是人们的活动结构和关系结构,以及由此构成的利益结构,简称为社会结构。而基于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整体伦理,一经生成便又维系、强化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