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东经111°59′至120°00′,北纬42°32′至46°41′,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全盟总人口101.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东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具有北开南联、贯通东西的优势。现辖9个旗2个市1个县1个管理区,即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古国的国家一类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最大的对蒙陆路口岸,也是内地通往蒙、俄、东欧最便捷的大陆桥。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
1
气温1-4℃,无霜期90-130天,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二连盐池恐龙化石群世界罕见,主要有亚洲鸟龙、欧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等中国北方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内分布有青铜器时代的古岩画群,秦汉时期的长城遗址,以及乌桓山、鲜卑山和突厥石人等遗迹。辽代为上京道所辖,遗有大量古墓。金代曾筑有大量长城,史称金界壕,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十三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皇帝在此继位,元上都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会盟。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淖尔召集蒙古各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盟。1743年,在锡林额尔敦敖包山下始建贝子庙,乾隆皇帝赐名崇善寺,经过七代活佛陆续扩建,成为内蒙古喇嘛教四大寺院之一。锡林郭勒盟的形成
2
始于十七世纪中叶,清初分设五部十旗,分别为乌珠穆沁部(乌珠穆沁左、右翼旗)、浩济特部(浩济特左、右翼旗)、阿巴嘎部(阿巴嘎左、右翼旗)、阿巴哈纳尔部(阿巴哈纳尔左、右翼旗)、苏尼特(苏尼特左、右翼旗)。今天锡林郭勒盟的主要辖域,是由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而成。察哈尔盟设正蓝旗、镶白旗、正白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八旗和明安牧场、商都牧场、太仆寺左翼牧场、太仆寺右翼牧场四牧场。自1946年以来几经撤并更迭,演变成现在的辖区。
锡林郭勒盟是蒙古族人文特色最为鲜明的地区。这里曾是蒙古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游牧文明和蒙元文化的发祥地, 古朴淳厚的蒙古族民俗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传承。这里被人称为“搏克之乡”,搏克即蒙古式摔跤单淘汰赛,是蒙古民族传统三项竞技之一(另两项是赛马和射箭)。这里也素有“长调之乡”的美誉,特别是在乌珠穆沁地区,长调这种蒙古族演唱艺术更是广为流传。2006年,锡盟申报的“那达慕”、“祭敖包”和勒勒车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