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一、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论文选题环节
要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涉及到选题、收集查找文献、阅读分析文献、编写提纲、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选题则是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这一步的成败也决定了论文的质量的高低,以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大小,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从我院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来看,论文选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学”与“语言”比例失衡。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大致可分为文学与语言两大方向,但事实上,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却一边倒的倾向于文学类,选择语言方向的寥寥无几。而在文学内部而言,又出现了内部不平衡现象,即选择文学文本研究的远高于文学理论研究,选择文学理论研究的屈指可数。
2.选题陈旧、重复,创新性不足。很多学生为了写作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往往不会选择新颖的题目,很多题目也是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学生的论文中。如《伊丽莎白的婚恋观》《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征》《<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等。这些题目因老师上课重点讲授、相关资料较多,而受到学生青睐,随便找几篇文章拼凑而成即可。另外,较为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选择,因而在论文开题中,会出现选题重复的现象。很多论文的结论已经是通说,没有多少可挖掘的空间。
(二)论文写作环节
1.原创较少,抄袭较多。“观点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可谓是最高要求。即便对重点硕士大学学生,也是较难做到。而对于新建应用型硕士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望而却步。其实,创新不单纯是观点创新,这样的创新确有强人所难之处。除此之外,可以用新的材料论证原有题目;也可以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论证原有题目。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过后,没有对其进行评述,发现其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是就地取材,将手头资料进行拼接,好一点的就是逻辑相同而语言不同,不好一点的则是直接复制粘贴,较少能够看见较新颖的观点,基本都在“炒剩饭”,每每答辩的时候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学校设置了论文查重检查,但个别学生的论文已经逼近最高限定值,自己的表述较少。
2.写作基本功较弱。很多学生交的论文初稿,问题成堆。文不对题,中心不突出,观点不明确,层次不清,表述语病较多,标点符号随意使用,一篇论文可
多达几十处问题修改建议批注,足见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缺失,缺乏针对性的写作训练,要实现最终的合格论文,往往要经历五稿以上的修改。
(三)论文答辩环节
答辩作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最后一环,并没有较好地执行这道关卡的职责。很多学校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基本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老师所设置问题都相对简单,学生即使问题答不上或质量不高,也不会因此而让学生不予通过或二次答辩,最后都会准予通过。这样相对宽松的体制,必然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论文及对自己的要求,答辩之前,匆匆看一眼论文,有的由于完成论文时间距答辩时间较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是临时抱佛脚,加之多数学生已经打听到往届答辩情况,所以完全没有重视答辩。而这样势必会反作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对付心理。
二、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相对薄弱
笔者从教1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从历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学生阅读量较少,基本停留于上课所学范畴之内,有的则知之甚少,除了有些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基本对本专业学术前沿没有涉猎,故而在论文的选题上自然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较为好写的题目,研究资料较多且研究相对成熟,可以简单拼接即可。而较难的题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难以驾驭。
(二)学生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
以我院为例,毕业论文开题工作一般开始于第六学期期末至第七学期初,写作工作则占据整个第七学期,从写作时间上来看,应该是较为充裕,但事实上学生却是多数未能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论文,因为受制于现在就业压力较大,学生一离开学校,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基本无暇撰写毕业论文。
(三)学校、教师投入欠缺
很多学校学生不断增加,但是教师数量却没有改变,师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也大量增加。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一方面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再加上这超额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有限的精力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分配到毕业论文指导的上的时间自然也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除此之外,很多老师因是科班出身,往往在指导论文的时候,将自己所经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应用于硕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上,严苛的要求与硕士生的研究水平之间并不成正比,要求既然难以达到,索性就不再做较高要求,坚持得过且过。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选题环节引导
1.突出“应用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注重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应有所指,鼓励学生选择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而不是进行更深理论层次的探讨。新建硕士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应用型”人才,那么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我们人才输出的类型,既不同于“985”“211”院校的“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生产一线,而是一方面具有理论能力,一方面具有实践能力,我们的人才应是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够迅速成为熟练工种。为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少一些抽象的学术研究,不必盲目追求与所谓一本高校看齐,多一些区域研究、应用研究。
2.突出“新颖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原始性创新”,即填补前人空白,或做理论性的颠覆,这样的创新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无法完成。而“渐进性创新”则不必要求如此之高,可以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进行论证。因此对于重复率较高的题目,或者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题目,实际意义不大的题目,都应排除在外。
(二)强化撰写过程指导
1.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很多指导教师在给学生开题过后,便将毕业论文一事搁置一旁,直至学生上交初稿,开始进行初稿的修改,之后便是反复收发修改稿,最后直至定稿。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是依照批注进行修改,双方没有更多的交集。这样的结果是,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形成较好的工作之风。 2.加强治学之风培养。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欠缺、时间紧张等原因,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便想投机取巧,采用“复制加粘贴”,对付了事。这样的态度若是勉强通过,势必会让学生形成错觉,以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此,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关注学生论文的观点新颖性、材料的时代性,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
(三)强化答辩过程监督
毕业论文答辩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应加强对答辩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很多学生不知道答辩是什么,在答辩中,往往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答辩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答辩预演,帮助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当然,对于存在侥幸心理得过且过的学生,不能通融,应进行二次答辩。对于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应予以奖励,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