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然而,现行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同时道德教育的浅表化、孤立化、封闭化、方式方法的僵化,使得学校德育缺少活力。可以说,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未成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生命发展,生活能力提升、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秉持大课程观,将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使之成为领域广泛、复合交叉、较为稳定、便于实施的综合课程,从而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正是顺应教育形势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德育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 东山中学是宜昌市西陵区新成立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正在起步阶段,目前正致力于设计、开发、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所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并构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二、课题界定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东山中学尝试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形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因为课程规定着以什么内容来培养学生,包括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内容。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程是培养一定规格人才、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和准绳。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由于课程是一种以“课”的形式出现的教学规格,即表现为课程计划、教材等,所以,把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可以使德育教育有依据、有准绳,能更好地把握基准点,能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带动知情意行的转化,成为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终身教育的四大课题。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批判地吸收杜威的学说, 将杜威的教育思想成功中国化,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尽管两位教育大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思想,用于解决各自所处时代的不同的现实问题,但他们都强调联系教育与生活,注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及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来践行自己的生活教育思想。这对我们当前教育有以下启示:寓教于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德育融入生活。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升道德、文明和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东山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努力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正致力于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力图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五、课题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活动建构理论
道德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搬进头脑的过程,而是主体在认识的过程中与客体(世界万事万物、真理)交互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环境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与发展,解决内部心智世界的认知冲突与协调问题。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4、新课程理念
课程内容必须反映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必须贴近生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要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就必须发挥学校、教师,乃至于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体现出现代课程综合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德育活动课程化是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我校将从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六、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升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3、通过德育活动结合学科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重情境、重情感、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综合
素质。
七、研究内容
学校德育在生活化、体验性、参与性基础上,借鉴学科教育之长,依据课程的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对德育活动进行设计、组织整合和实施、评价。经课题组讨论,从十个方面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1、家国情怀;2、独立精神;3、规则与法;4、习惯养成;5、励志感恩;6、责任意识;7、身心健康;8、传统文化;9、艺术审美;10、科技创新 八、研究假设
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中学的德育活动课程建设体系,包括主题班会系列化课程、常规活动系列化课程、法纪安全教育活动课程、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课程、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课程、文明公德教育活动课程等。并对各学科课程的德育题材进行充分挖掘,让德育形成合力。 九、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促使我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让德育活动规范化、生活化、主题化、课程化,让德育工作出现四大转变,即德育空间从封闭转向开放;德育过程从书本转向生活;德育方法从说教转向引导;德育评价从片面转向综合。 十、研究思路
1、注重学校已有的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总结,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注重集体行动研究的方法。建立一支以学校领导、教师为主的、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课题实验研究队伍,努力做到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德育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3、注重学生、班级的个案研究。要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跟踪实验、研究,每个实验教师都要建立“典型案例研究”记录本,积累实验研究过程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研究。
4、注重研究氛围的创设。将划分专题研究组,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努力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以保证顺利完成预期研究目标。 十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德育政策法规、中央文件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用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大厦。
2、行动研究法:德育活动课程化的研究强调互动与整合,必须通过行动过程来实现,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行动研究法将贯穿于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3、调查研究法:运用访问、座谈、问卷、测验、评价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德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厘清德育现象,揭示其现状,预测其趋势,探讨其规律。
4、经验总结法:在总结学校过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不断充实德育内容,探索出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策略。 十二、技术路线
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实践探索——反思调整——收集资料——总结分析——构建模式——形成报告——推广应用 十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7.6——2017.8)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7.9——2018.12)
编制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9.1——2019.6)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组织专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