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四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A .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C .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B .侧重于理论探索 D .提倡实验科学
)
2. 李四光留学日本期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主要学习早产技术 B.加入同盟会C.受到孙中山的勉励 D.先后学习采矿、地质 3. 下列不属于李四光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的是 A正式提出地质力学的概念
B. 利用冰川学的成就为成昆铁路、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C. 相继发现许多油田,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D. 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的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4. 列不能体现李四光地质力学“学以致用”特点的是 A.
京张铁路
()
()
勘探石油,发现油田 B.寻找铀矿,发展核能 C .研究和预测地震 D .修建
5. 下列历史人物都有过留学的经历,与其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确地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
()。
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B .蔡元培较早明
C.唐绍仪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6. 牛顿在大学毕业前的成就有
本质学说
D .李四光建立了独创性的地质力学理论
④提出了光的微粒
()
①二项式定理②微积分的初步算法③提出了白光由七色光组成的原理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说这句
7. “月亮既不会掉下来, 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 波义耳 C. 拉瓦锡 D.哥白尼
8.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因为它() A. 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
对物理学的一些 基本概念作出了定义
C. 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D. 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9. 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实践和实验
B
.以数学为主要表达形式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促进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10. 历史学家认为:“ 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
件。 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据此判断,
A .达尔文 B .牛顿 C .拉瓦锡
11. 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
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D .法拉第
“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2.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辞了北洋政府的官、 拒绝蒋
介石的官、 当了共产党的官,这位传奇人物应该是
A.詹天佑 B
.李四光
13. 邓小平说过:“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
C 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
D .华罗庚
,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
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A.五四运动前后 B ?抗战时期
,那个年代应该是
C.建国初期
断言?
D .三年困难时期
,推翻了洋人的哪些
14. 如右图所示,李四光打破了两个“洋神话”
①“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②“中国贫油论” ③“中国不存在
第三纪冰川” ④“中国贫铀论”
A.①②
晚于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最迟不会
15. 李四光从日本留学归国,曾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 A. 1912 年 B . 1915 年 C
16. 相对论和量子论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 A .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B C .使人们认识到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
.1918 年 D 1925
.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 .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一书,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
17. 在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中的数学
原 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这部科学巨著中阐
A.近代科学实验方法
初步算法
B .光的本质是微粒 C .物体运动三定律 D .微积分的
18. 右图是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展示的爱因斯坦蜡像, 2”公式。人们展示他的蜡像,主要是由于他 A.解释了光电效应
B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发明了互联网技术 D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19. 香港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男主角从 A .牛顿 B
.达尔文
背景为他提出的“E=mc
21世纪穿越时空隧道到了秦朝统
.爱因斯坦
一前。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盛行一时,为这类作品盛行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 家应是
C D .居里夫人
”此语意指
\大家欢
20. 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出席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卓别林笑着说:
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A .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C .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
B .大科学家不如知名艺术家火爆 D .相对论并非常人都能理解
21. 在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一位“世纪人物” 。《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 政治
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核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具最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 鳌头”。该“世纪人物”为
A.瓦特B .爱迪生 C.居里夫人D .爱因斯坦
B .门捷列夫理论的提出
.元素放射现象的发现
)
22. 牛顿经典力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是在 A.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及量子力学的建立 C.阿伏加德罗的理论提出 A.《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D C.《唐本草》
23. 一位中医要了解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想查阅最原始的有关记载,最好查阅(
D.《本草纲目》
)
24. 之所以说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因为( A. 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B. 使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C. 是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D. 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大革命
25.假如你生活在清朝末期,最不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件是( )
A. 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后来提前召回 B.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赴日留学
C. 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修筑的铁路通车
D. 中国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4分,共50 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
胥铁路以不用机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家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 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 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 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 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
回答:
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
“自给自足的惰性”,推
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
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 前面,而
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 这就出现了 “马
(1) (2)
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 5分)
根据材料
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分)
?( 6
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
(3)
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 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进行研究。他精读了许多医药书籍, 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蜀本草》,以及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微编 著的《证类本草》等。研究中,他既佩服前人在药物学上的辉煌业绩, 也发现了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察上的一些错误,他决定对旧的药书加以 整理、补充。李时珍收集整理了许多材料,尽管由于行医时间短,经 验不足,完成这项工作还有困难,但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进行研究。
李时珍墓前塑像
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 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
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 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 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一些古老 的城
詹天佑
材料三 1920年2月,即将回国的李四光接受邀请, 从英国来到法国巴黎, 为在那里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做 了一次题目为《现代繁华与炭》的演讲。在演讲中,李四 光阐述了他的治学态度:我们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或讲到学术问题, 只管细,胆只管大,只要掌握
应该有科学的态度。我们
要相互勉励,互相警戒,凡遇着新景象、新学说,切不可为它所支配,为它所奴隶。搞科学 研究,心
了逻辑的思 维,哪怕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天经地义
”
的学说,都不能吓倒我们。 “真正讲学的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为真理奋斗。
1964年,毛泽东和参加科学大会的李四光握手 请回
答:
(1)
析三人科技成就发展的特点。
结合材料和图片及时代背景分(9分)
依据材料二分析归纳铁路的(6分)
(2)
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
⑶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三位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的相同点是什么 (4)你从三位科技名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 ?( 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曾说过:
?( 2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
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了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 的新大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奖来得相当不易。当时,有不少德 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 贝尔奖。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 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像,据了解,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 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 .........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请
回答:
而一颗氢弹能毁灭像伦敦、 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特大城市……我们向
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 事竞赛
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
结果评选委员
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
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得诺
(1)
坦获诺贝尔奖时所发生的事情
结合材料一分析,应如何看待 1921年爱因斯
?( 5分)
材料二反映了爱因斯坦哪些主张 ?( 5分) 结合材料一、二,简评爱因斯坦。 (4分)
(2) (3)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D 3. A 4. D 5. A 6. A 7. A 8. C 9. C 10.B 13. C 14.A
二、 非选择题
11. B 12. B
19. C 20.D
21. D 22. A
15. A 16. C 17. C 18.A
23. D 24. C 25. D
26. 答案:(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映,具
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