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和水,所以固体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不会减小到零,错误;B、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结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错误;C、稀硫酸的pH值小于7,氢氧化钠的pH值大于7,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所以pH值应该从小于7逐渐变成大于7,错误;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液继续溶解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正确。故选D。
24.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答案】D 【解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H2S与O2的分子个数比为2:3
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反应图示:
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反应物是氧气和
硫化氢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方程式为:3O2+2H2S2H2O+2SO2;A、由图示或
化学方程式都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物有两种,错误;B、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错误;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有改变,错误;D、由图示或化学方程式都可以看出反应物H2S与O2的分子个数比为2:3,正确。故选D。
25.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B.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氢氧化钠、硫酸钠 C.白色沉淀b的成份是碳酸钡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不能确定原样品中一定存在氯化镁 【答案】B 【解析】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的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的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解: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5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中一定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0 44 x 0.44g
x=1g<1.5g。因此沉淀中还有氢氧化镁。则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A正确;滤液通入CO2产生沉淀,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氢氧化钠、氯化钡,故B错误,C正确;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知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镁的存在,故D正确。
点睛:首先分析所给物质的性质,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确定各种物质的存在性,最后确定
混合物的成分。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6.(1)小丽在学习了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提出如下疑问: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而氯酸钾却不需要?
①你认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小刚分别观察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发现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而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需不需要塞棉花团与反应物的物理性质有关。
②你认为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________,棉花团上的黑色颗粒物最可能是________。 A 高锰酸钾 B 锰酸钾 C 二氧化锰
小华认为除了反应物的物理性质还可能与其化学性质有关,于是查阅资料,发现高锰酸钾相比氯酸钾更具有可燃性,且容易发生爆炸。
(2)在学习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后,赵老师提问: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有那些优点,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③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优点_______。
在比较了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条件后,小刚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既不需要加热,又不需要催化剂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老师告诉同学们潜水员在海底呼吸用的氧气就是用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叫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制取的。
于是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④进行上述实验,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原因是_______
⑥待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液加几滴酚酞,发现溶液变红,写出锥形瓶里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海底潜水员呼出的气体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关于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如下猜测。
⑦猜测一:氢氧化钠 猜测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测三:_______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⑧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发现蜡烛先熄灭,随后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燃烧起来,以此得出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⑩a 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燃烧具备的条件________,以此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答案】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不需要加热,节约资源 检查装置气密性 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2H2O+2Na2O2=4NaOH+O2? 碳酸钠 NaHCO3 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硬质玻璃管
CaCO3+2HCl=CaCl2+H2O+CO2? 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可燃物、氧气、温度
达到着火点 2CO2+2Na2O2=2Na2CO3+ O2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故填: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②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高锰酸钾加热容易升华,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A、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锰酸钾也不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填: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2)③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
故填:不需要加热,节约资源。
④在制取气体前,为了能收集到气体,加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是分液漏斗上面的瓶塞没有取下; 故填: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制取氧气后的溶液显碱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也就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Na2O2=4NaOH+O2?;
故填:2H2O+2Na2O2=4NaOH+O2?。
(3)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可能是①氢氧化钠;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碳酸钠; 故填:碳酸钠。
⑧图中第一套是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把制取的气体通过X的饱和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要除去氯化氢气体,用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根据所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仪器a是硬质玻璃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NaHCO3 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硬质玻璃管
CaCO3+2HCl=CaCl2+H2O+CO2?。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蜡烛在烧杯的底部,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故填: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⑩a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2+2Na2O2=2Na2CO3+ O2;
故填: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CO2+2Na2O2=2Na2CO3+ O2。
27.小明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来制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他根据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认为该实验中可能会有一氧化碳产生. (查阅资料)一氧化碳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设计实验)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
(1)A装置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
(2)刚用酒精灯给试管A加热时,B装置中就立刻产生气泡,但液体并没有浑浊的现象出现,原因是______.
(3)C中湿润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说明有_____气体生成,证明小明的判断是正确的.你觉得实验产生该气体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______.
(4)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右侧导管口添加____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