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的文人画家。 中期绘画
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文人名士经常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很多优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画自娱,相互推重。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为吴门四家。他们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派画风的主要代表。 后期绘画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承浙派者流于粗陋简率,效唐寅、仇英者日趋柔弱靡丽。明代肖像画在人物画中较为发达,民间画工中尤多写真能手,至明代后期更有发展,曾鲸为其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明代后期山水画,继吴门派而起的代表画家是董其昌。
明代文人画
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出仕进,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
吴门四家
明代中期的艺术市场急需一种雅俗共赏的、文静细腻的画风。于是,苏州一带出现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的画家群,共同致力于明代新画风的探寻。他们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中坚力量,带动了很多文人画家包括职业画家的创作,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画派,并取代了浙派的地位,成为当时的画坛主流,史称“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及仇英吴门四家
吴门画派的影响
“吴门画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创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气质,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书法雄厚浑朴,兼工山水、花鸟、人物,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简放粗豪,气势雄强。所作率意纵逸,寓有野逸之趣,成为明代复兴文人画的先锋。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他的书画技艺也很全面,文雅典丽,笔墨蕴籍含蓄,风骨秀逸。文徵明长寿而勤奋,传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风不绝,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为“吴门画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唐寅的作品以工细为主,又兼有文人的笔墨,富有诗一般的意境;书法秀逸遒劲,风格洒脱,雅俗共赏,深受欢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兼工的画家,并因生活跌宕多趣,风流不羁,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江南才子。
文、唐的画友仇英,出身工匠,但勤奋好学,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所绘人物、山水,精工具体,设色清丽,构图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严谨,匠心独运,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赢得画坛的尊重,成为“吴门画派”四家之一。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画工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吴门派绘画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明代大家徐渭
徐渭,以泼墨大写意花鸟画见长,不求形似求生韵,笔势激动,气度轩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汹涌。这与他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大有关联,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却在诗文书画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墨葡萄图》轴,几无线条,全用泼墨泼水而成,却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形态生动;狂放之气,足以骄人。徐渭的人物画也很精彩,寥寥数笔,即见精神。
“南陈北崔”
南陈指的是明末画家陈洪绶,北崔指的明末画家崔子忠,而人均擅长人物,各具风格。陈洪绶人物画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版画方面。陈洪绶绘画形式特点,在于他的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画人物衣纹,清圆细劲。崔子忠师法周文矩,线条区屈多姿,设色沉稳,画风俊逸高古。
董其昌绘画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答:其山水画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联系变化的表现力,把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运动的笔势做意象组合,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与实,追求画面含蓄性,笔墨柔和秀润,风格明净秀媚。
影响:扭转了明代浙派和院体风格与士大夫审美观背道而驰的局面;提出了“南北宗论”,其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末肖像人物画特色是什么? 答:中国肖像画有大首(头像)、云身(半身像)、整身(全身像)、花整(坐着的全身)、云整(站或行动的全身)、群像等等。明清肖像画特色如下: a、 以色为主,淡墨轮廓,用墨极少,用粉层层叠加。
b、受西画东传影响,融入西洋画技法,着力写真,刻画入微,使肖像传神而富有立体感。 c、注意骨骼肌肉解剖,根据面部结构烘染;但不分块面,减弱光影,阴阳过渡柔和。
清四王---指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他们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注重对古代文人画集古临摹,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山水画技法,对我国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只重临古,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绘画缺少生气和创意,有走程式化的趋势。
清四王与四僧的对比?
答(1):四王重临古,重对前代文人画笔墨技巧的承传总结研究,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2)而四僧在继承借鉴前代文人画笔墨技巧,情感意趣的同时,不拘古法,锐意创新,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悟,用灵活自如的笔墨独抒灵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3)四僧的出现,冲破了清初四王摹古习气充斥画坛的沉闷气氛,给清初画坛带来了生机。
八大山人的画风特点是什么?
答:其画笔意恣纵,不拘成法,奇崛诡异,博大精深,转益多师,集众家笔墨之大成,并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高度净化、简括、夸张、变形的水墨写意新阶段,其花鸟画成就异常突出,最富个性,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似而神完气足。
“扬州八怪”的艺术特色
(1)并不专指某八个人,而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画家:他们富于创新精神,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花鸟写意画。(2)“八怪”中的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既不满于现实,又在卖画于扬州路上殊途同归,相互影响,且受市民阶层喜新尚奇的推动,艺术创作上具有下述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3)这些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文人化的职业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的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因他们非统治者标榜的正宗,便目之为怪。(4)“八怪”分为三类:<1>第一类:丢官后到扬州卖画的文人,如郑燮,李鱓与李方膺:A.具有关心人生,忠于皇帝又胸存块垒的思想感情.B.选择“四君子”等题材,诗书画互相生发中,发泄牢骚,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C.画风或清刚跌宕,或泼辣奔放,甚至不守规矩,有所谓“霸悍气”。郑燮:a.号板桥,并擅三绝,尤擅墨竹,经过了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化,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b.不泥古人,“自探灵苗”,在诗书画上自成家数:《竹石图》.<2>第二类:一生布衣的文人画家,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A.一方面继承了抒个性,尚创造的文人画传统,另一方面从金石书法的古朴自然,似拙实巧中吸取营养。B.作品流露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但更多的寄托高洁的人品与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操。金农:a.思想存在矛盾:既伤“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又“以布衣雄世”。b.修养广博,作品造意新奇,构境别致,笔墨朴秀,巧拙互用。c.花鸟山水:意境隽永,有生活情趣。d.人物肖像:形象古朴稚拙,放笔写意,开一生面:《自画像》。<3>第三类: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罗聘和华喦:A.广博深厚的功力,注意适应民间欣赏习惯,又吸取文人画之长,讲求人品,兼擅三绝,放笔写意。B.作品题材广泛,画法精熟,亦较“谐俗”。黄慎:a.人物画:多取材社会下层,立意有生活情趣b.以狂草入画,作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渔妇图》《携琴仕女图》。罗聘:《鬼趣图》讽刺现实尤为著名。华喦:花鸟为小写意,人物山水亦为当时空谷足音。
“清初四僧”
清初画坛“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1>他们是有很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所继承的传统仍属文人画系统。<2>重视感
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3>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1)八大山人:A.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画笔曲折的反映出来。B.山水画:以山水寄恨,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的旧江山:《秋林亭子图》。C.花鸟画:a.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抒发了遗民之情.b.在立意,形象,造型,布局,笔墨以至诗书画一体上均有新的突破,达到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c.作品中拟人化的鱼鸟,险怪空灵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感情的笔墨,在内容与形式上已臻于高度统一:《荷鸭图》《孔雀牡丹图》。(2)石涛:A.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他的艺术独出心裁,张扬个性。B.山水画:变古法为我法,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活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泼墨山水卷》《山水清音阁》。C.花鸟画:a.继承大写意传统,并自探“灵苗”,以天骨开张的艺术魅力表现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b.花卉墨竹,纵横恣意,于无法中有法,直抒性灵,并讲求诗情和画意的结合生发,开拓了作品的意韵:《牡丹竹石图》《墨竹》.D.人物作品:《睡牛图》。(3)弘仁:A.山水画:a.以黄山和齐云山为母题,将山水实境升华为超脱现实世界的理想化的境象,给人一种远离现世的“世外山”之感,隐晦的传达遗民意识。b.笔墨简洁洗练,善用折带皴及干笔渴墨,意境静穆幽寂,空灵松秀,丘壑严整奇掘,林木富于真实感.c.《黄海松石图》:用笔瘦劲谨严而简洁,山石整理成几何形状,具有很强的装饰意趣,格调空逸冷静。B.追随他的人很多,形成了山水画派新安派。(4)髡残:A.号石谿,是一位遗民意识很强的画僧。B.山水画:a.多取黄山,南京一带的景物为母题,以强烈的主观感情抒写胸中山川,洋溢着蓬勃的生机。b.布景繁密,山重水复,层次深远,笔墨苍率厚重.c.擅用干笔渴墨,以浓点短线及致密而又松动的用笔展现旺盛的活力.d.《苍翠凌天图》:秃笔焦墨皴擦提醒与湿笔淡墨勾勒晕染相互融合,施以浅绛着色,题跋中的行草书法和笔法贯通一致,随意挥洒,粗服乱头,体现了其独具风格的审美意趣。
石涛在画史上的地位如何?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为中国画向近现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山水画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已形成了巨大的传统重负,石涛时代,绘画基本上笼罩在明末董其昌倡导的“南北宗论”影响之中,摹古之风盛行,绘画千人一面,而石涛强调“我自用我法”,在其千古一唱的《石涛画语录》中大声疾呼:“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力倡画家面向生活、师法自然,为开创中国绘画新纪元奠定了深厚基础。
年画---中国特有的绘画体裁,一般在新年时贴挂。传统年画多用木版水印,用线简练单纯,色彩艳丽明快,构图饱满充实。内容有神像画,吉祥画和故事画等几大类,如:《门神》《金玉满堂》《牛郎织女》等。著名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
海派----指活动在上海和浙江地区的画家群体,属文人画派。该派在文人画的基础上,从民间美术中吸收借鉴养分,形成了重色彩,构图相对饱满,雅俗共赏的新画风。代表画家:“三
任”(任熊、任熏、任颐) “三熊”(张熊、朱熊、任熊),张大千、黄宾虹、吴昌硕等。
岭南派-----指活动在以广州为中心的中南地区的画家群体。代表画家是“两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其画风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宗系承传,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南画和西洋画画法,注重写生,创立了色彩鲜明,水分淋漓饱满,晕染柔和匀净的新岭南画风。
清代绘画艺术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绘画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中期绘画
康、雍、乾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北京、扬州成为绘画两大中心。京城的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形式都比较丰富多采。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崛起了扬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聚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八怪”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
晚期绘画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微,而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这时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和岭南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