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如何建立激励机制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小学班主任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建立激励机制,有助于启迪学生,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本文浅要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希望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激励机制
小学德育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班主任通过教学授课、班级管理、家校互联的融合,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能够掌握学生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 一、开展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德育激励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生活化教育,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小事入手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进行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
例如:班主任可以举办红领巾在行动等活动教育学生帮助他人,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在校园和教室中,班主任看到垃圾应当随手捡起,通过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能够不乱丢垃圾,看到地上散落的垃圾时,能够积极捡起,对于这些积极的行为,班主任都应当进行记录,并记分奖励。 班主任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帮助家长,进行家务劳动,并让家长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记录,通过信息反馈,有助于班主任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有助于让学生获得自信心与认可感。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家校联系,共同进行德育激励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家长对学生是否严格要求关乎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教育是种子教育, 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而家长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影响人。因此, 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班主任就要与家长保持联系, 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 和家长分享好的育儿文章。班主任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向家长推荐好的育儿文章, 让家长受到正确育儿观念的引导, 把家长引到共同教育学生的正确道路上来。
例如:笔者的班级建立了班群, 每天播报班级动态, 上传内容以正面导向为主, 但也要关注行为偏差的学生。家长也可以看到班级动态。家校联系工作要坚持进行, 这样家长才会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孩子的关心, 家校关系才会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中更融洽。
三、因材施教的进行德育激励
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生理上尚不成熟,所以每位学生的关注点以及兴趣爱好都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也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根据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进行差异化激励。班主任对于有较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组织管理活动,使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班级作出贡
献。对于一些日常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制定一些简单易实现的目标。 例如:要求这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认真做笔记等。当学生完成班主任布置的任务时,班主任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地肯定与表扬,让行为散漫的学生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与关爱,并通过这小小善举来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差异性激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地将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面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四、德育激励机制要把握适度性原则
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应当赏罚分明,在实施激励机制时,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方法,才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高效性与严肃性。
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当准确地把握激励尺度,不应当过分处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与消极心态,但是也应当重视处罚的轻重,应避免过轻而使学生产生毫无痛痒的感觉。进行奖励也是如此,不应过多奖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应当奖励过少,会使得学生感觉班主任不关注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情感距离。
在实施激励机制时,班主任应当重视一视同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进行有效激励,做到既不过分表扬,也不过分贬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有完善多样的激励机制,才能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才能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