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① 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② 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

2、单轨制: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 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 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 ? 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 壬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

? 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 课程的类型:

固有属性不同:① 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②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①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②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实施要求不同:① 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

② 选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

开发主体不同:① 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② 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③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呈现形式不同:①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②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

? 课程理论流派:①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

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②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 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学科界限。

③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 题来组织课程。

? 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简答:课程内容(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

6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PS: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

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② 纵向组织(知识深度)、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阶段需要)。 ③ 逻辑顺序(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心理顺序(新生心理发展规律)。

? 课程开发的模式:① 目标模式:达尔夫·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②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③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

简答: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儿童、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① 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

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 的效应。

③ 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④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部结性评价。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和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发展)。 简答(已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 语言智力,② 逻辑-数学智力,③ 视觉-空间智力,④ 音乐智力,⑤ 身体动觉智力,⑥ 人际智力,⑦ 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7

? 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

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① 关注每一位学生。 ②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③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简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新课程结构:①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

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④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8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的评价观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

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七节 学校组织与管理

? 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① 直线型(最早) ② 职能型 ③ 直线—职能型 ④ 矩阵型 ?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① 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

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

② 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

③ 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 资源等。

④ 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 ⑤ 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⑥ 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

?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 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

第八节 教师专业发展

? 教师职业的特点:① 传道者 ② 授业解惑者

③ 示范者或榜样角色 ④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 研究者 ⑥ 朋友的角色

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连续,晚自习)和广延性(空间广延,去家访)。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不直接创造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也是教育)和示范性(为人师表)。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9

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简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简答:师专业能力的内容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6、创新能力

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简答: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10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①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②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x8ej0vga13x5if1klmb9gaib47vll009k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