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育种学
(园林专业用)
园艺园林学院
绪 论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植物(园林植物、蔬菜和园林观赏植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及品种的概念及其特性;育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要求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性质、范围和基本任务的相关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
课时安排: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一.园林植物范围
园林植物包括蔬菜、园林植物和观赏植物,有时也将茶叶、经济植物和芳香植物等列入其中。
二.变异、遗传和选择
达尔文义认为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植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进化。
三.品种概念及其特性
1.品种(cultivar,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物学特性符合生产的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主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品种:都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和时间性等特性。
品种特异性:品种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辩认的标志性状。
品种一致性:品种一致性是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品种稳定性:品种稳定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相对不变。
品种地区性:品种的地区性是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
品种也有一定的时间性。一定时期内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
3.园林植物良种的作用
园林植物良种是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它在下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改进产品品质
C.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 D.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约能源 F.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 G.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
四.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任务
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林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园林植物育种学从园林植物、蔬菜及园林观赏植物等园林植物的育种特性的角度阐述园林植物、蔬菜及园林观赏植物的引种、选种、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与方法、诱变育种的理论与应用、良种繁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现代园林植物育种已不仅限于单纯利用自然界现有变异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还将根据需要,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优势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
养和DNA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应用比较快速、准确的鉴定方式法来提高选择的效果,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尽可能地缩短育种周期,通过田间比较试验,评选出优良新品种。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根据不同地区原有品种基础和主、客观情况,科学地制定先进而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在征集、评价和利变异规律及变异用种质资源,研究和掌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变异多样性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乃至新的园林植物;在良种繁育和推广过程中,注意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优良种性,提供数量足够、质量可靠、成本较低的繁殖材料,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园林业的发展。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及产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标记及选育的方法,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推广和繁育等。
育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A. 育种学相关学科:遗传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 B.育种学与栽培学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良种化和良种区域化。生产上只有应用优良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同样优良品种只有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优良特性。
五.园林植物育种的发展
1.发展历史:园林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才有专门的育种机构,20世纪育种理论、方法进步很快,新品种选育成果巨大。
现代园林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产良种化、良种区域化 中国园林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世界园林生产有较大贡献。
2.发展趋势